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具有享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正当权利,那种因自闭症儿童有行为障碍和语言障碍,便以“难以教育”为借口,剥夺他们的就学权利,是一种严重的差别歧视和人权侵犯。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同于正常儿童,也小同于智残、肢残等其他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目前,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主要使用一种个别化的教育辅导技术。
所谓“个别化”的定义是指在高度构造化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订的个案化教育和辅导。
一、个别化教育的3条原则:
第一,确定对孩子培养的方向,并以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适应为主。
第二,是将对自闭症孩子学习能力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设定在“萌芽反应”范围内。
第三,教育目标的完成应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及自闭症孩子将来的自主发展与生活自立方面。
二、个别化教育的教育精神和技术运用点
1、把“萌芽反应”作为学习的入手处
儿童对于教师所给予的某个学习课题,能在某种程度上大致理解,但不能正确完成,这一状态在教育治疗中被称为“萌芽反应”。
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完全、不完善的地方。观察其理解到什么程度,可了解其认知发展的水平,并且对预测其今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使用剪刀剪纸(如剪纸星星)这一任务中,正常3-4岁的儿童能使用剪刀,但不能沿着线条剪得很整齐,而到5~6岁,儿童的精细运动就发展得较好了。因而,如果5-6岁的自闭症的儿童在剪纸活动中处于3~4岁正常儿童的水平,这就是他们的精细运动的“萌芽反应”。类似的活动还有折纸鹤、拧瓶盖等。
自闭症儿童有一个特点,就是缺乏一贯性。昨天能完成的任务,今天就不行了。或者一段时间学得快,但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什么也学不进去,处于一种“高原期”现象,即各方面处于停止发展的状态,正如苏东坡的一首词中写道“月有阴晴圆缺”。因而在白闭症儿童的教育中,首先要了解哪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真的不行”,哪些只是“不理解”而已。如果真的不会做,就不要再教了。如果硬要他们做,把正常儿童的课程用于自闭症的儿童,则他们会出现情绪障碍,如于舞足蹈、奇妙的尖叫、自伤、多动等。这里的“不会做”是指行为技能层面上的,而“不理解”所导致的“不愿做”是一种心理认知障碍。所以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先要了解什么是其会做的,在会做的当中,只要他们有“萌芽反应”就可以了。教师要多鼓励,多称赞。
2、选择最优化课程
首要的课题是培养自闭症儿童在家庭中和在教室里的适应行为。其中有:(1)学会等待;(2)点名时有反应;(3)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4)能和老师同学进行一定的接触,如握手等。
第二项课题是技能的迁移。自闭症儿童的迁移能力比较差,如他们学会了向某个老师问好以后,仍不会向其他老师问好。因而这也是需要反复培养的。
3、根据孩子的长远发展目标设定学习内容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具有共性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言和人际交流能力。如简单的会话和传意表情。
第二,适应性的技术和行为。例如:如何看红绿信号灯过马路,如何在超市购物等,这些行为技术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因而要反复教授。
第三,自助能力和责任义务。要让白闭症的儿童明白在其一生中有大量的事情要由自己来完成,懂得长大后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
第四,认知能力。如比较事物大小、分类、区别的序列以及知道钱的多少等。
第五,运动能力。A.精细运动,如游戏棒、弹子球等;B.粗大运动,如足球、篮球、游泳等;C.与伙伴协同游戏以及在运动中确保自身的安全;D.为今后从事职业打下身体协调性基础。
第六,作业的能力。A.集中力;B.注意力;c.整理学习用具,整理笔记;D.懂得做事的顺序,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在上述的课程中,知识的灌输并非主要目标,其重点应放在学习适应性行为,以培养其生活能力,促进其认知发展。这样的课程被称为生活化的课程。在这教学过程中。须注意把简单的学习活动同困难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愉快的学习内容同枯燥的学习内容相结合,还要做到动静结合。要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动机。并注意哪些是他们喜欢的,哪些是他们不喜欢的。对于他们所讨厌的课程不要强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在于补缺,而是在于开发其长处。
相关链接:
1.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对策
2.个别化教育辅导效果的评定标准
3.自闭症儿童教学中的学习和交流技术
4.自闭症儿童需采取“个别化教育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