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不爱说话,不爱热闹,不爱看人的眼睛,我们说他/她不一样。
他/她喜欢重复,喜欢刻板,喜欢奇怪的玩具,我们说他/她不一样。
他/她脾气很坏,反应很慢,伤害自己的身体,我们说他/她不一样。
是的,他/她的到来曾令一个家庭濒临崩溃,周围的质疑声山呼海啸。公交车上爱拍打的他/她打扰了旁边熟睡的阿姨,一道厌恶的目光深深扎向了妈妈的心脏。学校里老师对他/她的表现一次次摇头,角落里,他/她玩那枚旧硬币已经有四个小时。但这个孩子可能会作画,画中有不一样的星空浩瀚;这个孩子可能会写诗,诗中也许是不一样的山花烂漫。他们每个人都如此与众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标签——“自闭症”。
他们的行为或许有些不可理解,但请让我们给予这些孩子一份温暖的目光。
实际上,诊断儿童是否为自闭症并非易事。首先,不同的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不同。有的家长急于让评估人员迅速做出诊断,而有的家长则觉得孩子的早期问题都是“小事儿”,这往往需要评估人员的耐心解释,一次两次的会面并不足以确诊,但家长和早期干预工作者仍需要迅速采取干预行动。
很多自闭症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刻板行为,研究者认为这些有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与外界隔离或是遏制内心的焦虑。这种行为无法引起儿童的愉快感,也无法维持兴奋度和“重建内环境的稳定”,它不会陪伴孩子走向真实与体验。刻板行为没有意义,会中断交流,使儿童寻求一种自我刺激的生命感。面对有刻板行为的儿童,治疗师应该尽量了解孩子的经历,使这些刻板行为重新找到意义,从而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
虽然你如此不一样,但那又怎样?星星的孩子们,若有一日,你们觉得漫游宇宙太疲惫,请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一起回家,在地球上看满天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