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和孤独症儿童能否拥有艺术梦想?艺术创作应当如何解决特殊人群的困境?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微光”艺术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展览邀请了六组艺术家,他们分别以各自的视角和方式进入中国当代生活的不同现场,记录并尝试影响现场的某些问题。这些作品发生于现实世界,但又超越了现实世界,宛如透过窄门见到微光,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其中,由聋哑人组成的“无声合唱团”非常引人注目,合唱团成立的初衷是“用艺术的方式来寻找自由和建立平等”,它跨越了艺术家原有的创作环境和边界。
吴超和夏维伦发起的植物人艺术唤醒和生命力研究共同体项目,利用跨学科方法和诗意化的表达来呈现艺术家对疾病这一课题的深度思考。
易雨潇的《我想对你说》探索了动画参与心理治疗的可能性,通过不同的个体或时间维度的童年认知来反观现在的社会生活。
金远冶试图通过《筑衣》这个项目去重新定义劳动群体的工作状态与社会形象。
仝妍的作品《对话》以艺术的方式来探索孤独症儿童的情感表达和行为特征。
而张文荣的项目则通过对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延续构建,引导观众重新思考媒体与社会、媒体与个人的多重复杂关系。
在上海“微光”艺术展中,艺术家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和媒介搭建了多维空间,将摄影、影像、声音、手稿、装置、档案有机组合起来。这些元素在一起,或是演出现场复现,或是诗意剧场。正如展览的题目“微光”那样,这些现场和案例成为重新构建各种社会群体关系、个体与社会空间关系等诸多关系的初动力。
在聋哑和孤独症的窄门之外,被打开的不是空间,而是重构、医治各种关系的可能性,“微光”艺术展最终将人们导向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事物关系的和谐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