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各大媒体平台发文称,7日男孩逛超市将商品洒落一地,妈妈面对工作人员的职责时,无奈的说:等孩子玩够了,我会整理!
又是一起和“熊孩子”有关的事件。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公共场合被孩子打扰却劝阻无效的场景,也因此,类似事件每每在舆论场中引发诸多共鸣和吐槽。
而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孩子在高铁上吵闹引发家长和其他乘客争端的新闻,更是反复撩拨着公众的情绪。有网友提出建议,高铁设立带孩子车厢、带孩子看电影去专用包厢、博物馆14岁以下免进……
在面对不同和争议的时候,大部分人还都采取隔离、拒绝和对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和这些大众常常呼吁的不切实际的方法相比,在管理孩子行为时,ABA中的“忽视法”是常被提起,非常有效,但又容易被人误解的操作程序。
忽视法是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消除干扰性行为的方法,你要做的就是只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当孩子做出干扰性动作时,你不要表现出任何注意,目的是展示出,这种动作对你没有干扰作用。
就是说,你不要不经心地看着他,也不要因他的动作而延缓你的指令。当孩子学到了他的这些行为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回报时,他就会停止使用它们。
NO.1忽视就是冷漠吗?
什么?一个熊孩子都闯了大祸了,怎么还要让我们无视,这不就是纵容嘛?
什么?孩子都哭的这么厉害了,怎么还要让我们忽视这么可怜的生命?
虽然“忽视”这个词听起来很严厉,但对于熟悉它的人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经过验证的、逻辑清晰、直接简单的ABA程序,原理很简单,让孩子无法用错误的行为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么这个错误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我们所有人都会,特别是孩子,都可能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因此,要求孩子遇事不慌乱是不公平的。
同时,让孩子感到大人的沮丧或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不是帮助他们的最“仁慈”的方式。使用“忽视”程序来支持他们既平和又有效。然而,这种操作,有时使我们看起来是一个“冷漠”的人。
很多家长在外面不去管孩子的时候,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还会安抚、“贿赂”孩子,甚至还会打孩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是害怕孩子哭,导致情况一发不可收拾。
事实的确如此,几乎每次忽视孩子的爆发的情绪时,孩子的行为会在第一时间恶化。嗯,这很烦人不是嘛?和惩罚比起来忽视显得既没有力度,又没有效率。
然而,如果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导致行为恶化的情况,这就很有意义,这种对行为的影响甚至告诉我们,我们正在正确的轨道上。
王秀卿和薄宏莉老师是星星雨资深的主任评估教师,在评估时,她们会遇到孩子极端行为的情况,相信下面描述的场景,我们家长和老师也经常遇到,看看两位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吧。
女孩,四岁两个月,当妈妈和爸爸带她走进教室时,很高兴,在我的指令要求和辅助下乖巧地坐在椅子上。
可坚持不到2分钟,她便开始要站起来抢老师玩具箱的东西,老师拒绝了她,并发出指令要求她坐下,她开始硬着自己的身体不坐,我坚持辅助她坐下时,她开始大哭大闹,并把脸向妈妈一边,伸手向妈妈求助。
在被拒绝和被提要求的时候,孩子经常用哭闹来抵抗这些,在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发泄自己之前,老师忽视其实是在允许孩子先发泄自己,等安静之后,再来帮助孩子。
请允许我们在这里详细描述老师运用“忽视法”的全过程。
老师会要求妈妈和爸爸先出去,女孩躺在地上并一边使劲用脚蹬地一边哭的更厉害,这时屋里的其他老师都离开她,把脸转向一边,她观察我们不理她,她开始把脚上的鞋脱掉,后来又把袜子脱掉,哭了五分钟,她爬了起来,边哭边向门口方向爬去,又从门口爬向教室的另一端,爬了四五个来回,同时还会看屋里人的反应,发现没有人理她,她站了起来,边哭边往桌子上爬,被老师堵到桌子旁边没有爬上去,她转身哭得更厉害。
在她边哭边跳循环往复持续了十分钟后,她慢慢的安静安静下来了,这时教室里所有的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真棒,你现在很安静呀!”,我从没听到过这么震耳欲聋,振奋人心的夸奖,后来老师又要求她坐回椅子上,奖励她要的那个教具,继续上课。
不少孩子都比大人执著,他们会在不被满足的时候使用更具破坏性的行为。他们可能看起来非常焦虑。实际上,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些父母或照顾者会屈服。面对恶化的行为开始掉眼泪,放弃坚持忽视程序的执行。
但回到这个程序的善良之处。这种恶化行为的挑战是暂时的,只要孩子做正确的事情时,我们给予最及时、最有效的强化,就OK,如果执行得正确,这一过程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痛苦。
NO.2爱是有方法的
可爱的男孩松松,四岁十一个月了,很不幸,他有着很强烈的自伤行为。
在和松松妈谈话过程中,她叙述了孩子训练的过程,妈妈说的和第一句话:“我们把他逼的太狠了。”妈妈回忆到:“我以前请了一个私人教师,她教了很多学业内容,也很严厉,经常大声喊他,他从不会说话到现在会说话,进步很大,但这几个月他开始自伤,我才开始担心,他现在不愿意上课,特别不喜欢学校的环境”。
真正的行为分析师不会生气或恼怒——即使我们不给予关注,我们也会以冷静和中立的态度来执行它,并且一旦行为转变为我们所期望的行为,我们随时准备给予最甜美的关注。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孩子为了得到心爱的动画或玩具而发脾气。我们不会因为孩子发脾气而拒绝给他玩具——我们的立场是支持和同情
来吧,我知道在你能够完成我要求你做的事,要让孩子感受到,我是你最大的粉丝!
即使孩子在哭泣,我们也不会因为屈服而变得冷漠。我们是关心和同情的,并以温柔的方式提供充分的支持。
行为分析师们经常看到孩子们原本是愤怒、流泪和要求不断,但在停止强化这些负面模式后,他们会从看似永远愤怒、流泪和提要求的状况转变为始终快乐、有趣和参与的状态,即使是再极端的情况也不能例外。
NO.3不能坚持,就不要想着改变
松松的评估王老师和薄老师是故意安排在最后,因为他的班主任老师提前告诉我们他连椅子都不坐,并且他还存在自伤行为。
尽管我们早有准备,但还是被他的自伤行为吓了一身冷汗。
当他的妈妈带他走进教室时,他非常不安,坚决不离开妈妈,手紧紧抓住妈妈,薄老师要求妈妈坐在他面前,他便向椅上撞去,薄老师及时抓住他,他拼命往地上躺,并使劲把后脑勺向硬硬的瓷砖地板上撞去,王老师和薄老师对视一下,同时心里咯噔一下。
老师们先请妈妈出去,王老师向教室外跑去,拿体操垫子,把松松放在垫子上,谁知他脑袋磕地的力道可以轻易穿透垫子发出砰砰的声音。
不仅如此,他还会用双手去抓伤自己的身体,老师不得不给他带上手套并把他压在地上,等待他的安静下来不再伤害自己。
整过过程半个小时,期间老师们几乎没有说什么话,脸上也不会有什么表情,当他安静下来时,老师们会夸奖他,把他拉起来,他像变了一个人乖乖地坐在老师的旁边,我们立即把他的妈妈叫了回来。
对孩子行为的干预,如果做不到坚持,那么最好推迟干预计划。也就是说,如果家里有人不能始终坚持原则不给予强化,也许是因为身边人自身的能量不足,那么最好等待时机成熟再开始。
这是因为在行为消退计划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坚定地不给予强化。
如果你一旦屈服或提供强化,那么你就会教会孩子坚持不懈。这个逻辑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正在停止给予强化,孩子表现得有点儿破坏性,但随后表现出越来越破坏性的行为,然后你就屈服了,你就设置了一个方式来教导他们,如果他们只是比你更持久并使情况更加困难,强化就会跟随而来。
而且我们的行为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导航,一旦被孩子抓住这样的规律,他们就会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
因此,我们总是说如果你认为你会屈服,就立即屈服!如果你不能一直坚持下去,那就等到你可以坚持的时候再继续。
孩子是聪明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和怎样“欺负”你。你的犹豫、退缩、延缓或脸红(羞愧)都可能是使他们坚持闹下去原因。
但是忽视法通常只能在对待温和的干扰性行为时使用,因为你不可能在孩子咬人或掀翻桌子时还忽视他,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惩罚和隔离的方法是必要的,但切记的一点是,一旦孩子闹的程度减弱下来就要回到忽视法。
但是当你做好准备,并且你可以100%地投入其中时,运用“忽视法”开展行为消退程序是一种有力且充满爱心的方法,可以向我们最小和最年轻的学生传达我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