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智商发育在正常范围(IQ≥70),保持一定的认知和语言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且不伴有癫痫发作和脑器质性病变的孤独症儿童称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其表现特征主要有:认知功能不均衡、语言及沟通障碍、兴趣狭窄、注意力分散、不良行为及社会交往障碍等。对此类自闭症儿童可采取三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方式一:予以宽容,适当引导
孤独症儿童不会解读别人且难以做出恰当的反应。如老师让其坐好,他却要拿旁边的玩具,因为他不理解老师为什么非让他那样做;有的孤独症儿童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表达时却采取用力的拉扯对方……这些都属于社会交往障碍。
对此,家长或老师们要注意,首先不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因为往往不仅没什么效果,反而会起到一些反作用,然后再想办法去引导,并尽量常陪伴其左右,对其错误的表达方式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这样才更容易被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接受,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方法二:多交朋友,共同成长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人和周围环境一般不感兴趣,甚至于排斥,所以他们的社交能力很弱。因此,家长和老师们若想让他们融入集体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快乐,要鼓励甚至带领他们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欢笑,让集体的温暖去熏染他们,使其养成常与人交往的好习惯。
由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所以应引导他们去关心其他人,同时也鼓励其他小朋友与其一起玩耍。这样一来不仅让孤独症儿童在交往中产生了愉快的体验,也让其他小朋友不再下意识地孤立孤独症儿童,这样便建立了良好的交往环境。
方法三:常讲故事,兴趣点拨
孤独症儿童在交往中难以从他人的表情或动作中读取信息或隐含意愿,从而表现出社会交流障碍。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可以将复杂的社交沟通过程简单化、形象化,使孤独症儿童在兴趣中理会、体会,在思考中找到社交沟通技巧,从而减轻其与人交往时的困扰。通过讲故事同时也对孤独症儿童学习上的特性和困难进行了一定的调节,提高了孤独症儿童对日常社会交往处境的理解,引导其形成了正确的社会交往行为、态度和反应。
通过这三种方法的反复施用,循序渐进,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社会生活,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