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生
星星雨专业委员会委员
星星雨主任教师,现任青少部主任、教研部主任
25年孤独症教育从业经验
导语:
休息,谁不会呀?难道休息都要教吗?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在休息的时候因为不会用适宜的行为方式打发闲暇时光,而让周围的人们头疼不已!他们,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
列宁同志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如果鲁迅先生说他没有说过这一句话的话,我估计是他老人家忘了。)
我想说的是:“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生活。”
由此可见,会休息对于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休息,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s,ASD)人士尤为重要。如果咱们想让孤独症人士学会休息,就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闲暇技能”。
对于大多数的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的家长而言,特别是幼儿、儿童的家长,他们最关注的是孩子会不会说话、会说话的孩子能不能主动表达、认知能力好不好、学业能力如何?从而忽略了其它功能性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力的提升。
我个人认为,不管孩子是年幼还是年长,在全面培养与提升孩子
各项技能的基础上,需要优先培养与发展这三个方面的技能:1.闲暇技能;2.自理技能;3.自立技能。
下面,我想通过文字分享的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闲暇技能。
01
何为“闲暇技能”
闲暇技能就是在不学习/不工作的时间里,接受社会,融入社会,通过适当的行为方式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
02
闲暇技能对于孤独症人的重要性
在与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相处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家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孩子闲下来,在他无事可做的时候,他就会给身边的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挑战。
孩子这样的行为表现,也再次验证了一句俗话——无事生非!
普通人休息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给他安排活动/在他的身边一对一的陪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孤独症人在休息的时候,如果没有给他安排事情做/没有人在他身边一对一的陪伴,他就会出现许多让大家感到头疼甚至无法忍受的行为!
归根结底,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孤独症人没有习得相应的闲暇技能。
孩子不具备相应的闲暇技能而给周围的人们提出的挑战,往往比他不会说话、不会主动表达、不认识“苹果”“香蕉”“梨”、不会书写和计算所带来的挑战都要大。
所以,我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通过适当的行为方式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闲暇技能)是最重要的能力。
03
闲暇活动的选择
闲暇活动就是休息时所进行的活动。
休息是指全身肌肉的放松和神经系统的休息,所以闲暇活动的选择主要是选择能让全身肌肉放松和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得到适当抑制的活动。
在闲暇活动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能让全身肌肉放松;
2.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得到适当的抑制;
3.有助于学习/工作;
4.有利于生活自理;
5.趋向社会交往规范;
6.减少照料的负担;
7.减少健康损害和生命危险;
04
闲暇技能的培养
兴趣测评
选择出他愿意
而且能在闲暇时进行的活动
①家长/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活动,找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
2006年的时候,“星星雨”青少部有一名学生,他不管是在上课还是休息都需要一对一地照看。外出的时候,我需要安排4个人才能看住他。
在休息的时候,只要一眼看不住他就会把青少部能拆下来的东西都拆下来,然后把拆下来的东西扔到楼外,因此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窗户都封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名学生发现窗户被封上之后,他就把拆下来的东西扔到马桶里用水冲走,导致青少部的马桶三天两头的被堵塞。
这名学生除了喜欢拆东西扔东西之外,他对其它的活动不感兴趣。我们经过较长时间的兴趣测评,最终发现,他受不了地上有东西,只要他发现地上有东西,他就要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乐此不疲。
最后,我们根据他的兴趣和行为特点,在他每节课下课之前,我们提前在他休息室的地上撒上纸屑,休息时他就会把地上的纸屑都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休息时,蹲在地上捡纸屑并扔到垃圾桶里就成为了这名学生的闲暇活动。从那以后,“星星雨”青少部的窗户可以打开了,马桶也不会经常堵塞了。
②如果他对啥都不感兴趣,那么你需要教会他的就是“呆着”。
有的家长可能会跟我说:“吴老师,我家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我应该怎样去培养他的闲暇技能呢?”如果孩子的表现是这样的话,我的建议——你需要培养他的闲暇技能就是“呆着”!你需要通过训练教会孩子,只要到了休息时间,他到休息区安静地“呆着”就好了。
家长/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来设置合适的目标,要求孩子在休息区“呆着”的时间由短到长。孩子完成你的要求之后,你要及时给予有效的强化。其实,休息时孩子学会用适宜的方式独处(呆着)也是很好的一种闲暇技能。
兴趣的培养
增加感兴趣的活动的种类及数量
如果孩子兴趣不是很广泛,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感兴趣的活动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学习过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BehaviorAnalysis,ABA)的家长和老师都知道,ABA的核心是强化,家长/教师使用强化物对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行为进行强化。
根据强化物的使用原则,咱们要做到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同时使用,二级强化物出现在一级强化物之前,二级强化物逐步替代一级强化物。在选择和使用二级强化物的时候,可以尝试多开发和使用活动性的强化物,最终将活动性的二级强化物转化成孩子的闲暇活动。
咱们在孩子的闲暇活动的开发和培养上,要注意我们所选择的活动一定是符合社会规范的,有助于他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千万不要教授他一个新的问题行为来代替他原有的(旧的)问题行为,这样做肯定是错误的。
休息时在有陪伴有辅助的情况下开展闲暇活动
在闲暇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这个孩子他对某个活动很感兴趣,但是他没有能力去完成它,不能胜任。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先将这项活动进行目标分解(TaskAnalysis),然后给孩子做一个基线测评,了解他有没有具备开展这个活动的基础能力以及他的能力基准线。
如果他具备了开展这个活动的基础能力,这时候我们就要使用ABA对他进行能力建设,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教会他如何正确地去进行这个活动。
能按要求开展闲暇活动
我们给学生做能力基线测评的时候,主要测评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配合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完成某项活动学生所要具备的生理机能。
配合能力包括:注意力、情绪的控制、自我行为控制和跟随指令的能力。
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教育的孤独症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操作能力往往好于他们的配合能力,最常见的行为表现就是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当孩子休息时在有陪伴有辅助的情况下能开展闲暇活动了,家长/教师就要提升目标——让孩子按要求(跟随指令)开展闲暇活动。
家长/教师的辅助要逐渐的消退,让孩子学会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他也能独立去完成这个活动。
当孩子只需要你在旁边陪伴,不需要你辅助,他能完成这个活动了,下一步是你就要将你这个人(对于孩子而言这也是一种辅助)逐渐的消退,将这个活动变成他能够一个人独自玩耍的活动。
最后,将孩子能够独立完成这个活动的能力真正变成你家孩子的闲暇技能。
能自我独立地安排与开展闲暇活动
当孩子能够按要求独立完成这个闲暇活动之后,我们就要进一步地提升目标,要使得孩子的这个行为更加具有社会性,让孩子学会自我独立的安排和开展闲暇活动。
例如,休息的时候孩子会自己拿出IPAD来玩电子游戏,而不是出现其它的挑战性行为。
如果他选择这个闲暇活动和环境是有冲突的,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他拿出IPAD来玩电子游戏,他把音量开得很大,很大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家长/老师不要着急,不要急着去制止和责备他,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去肯定、要去强化的一种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玩电子游戏本身对他而言是一种闲暇活动,通过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可以了解到,其实我的孩子在没事做的时候,他还是会自我安排闲暇活动的。
所以,我们要强化孩子在休息的时候会自我独立地安排和开展闲暇活动的这种行为。
但是,在公共场合发出很大的声音影响到他人是不对的,家长在强化了孩子会自我独立地安排和开展闲暇活动的这种行为之后,一定要教会孩子在公共场合怎样玩电子游戏才会更受欢迎。闲暇时能根据情境
选择合适的闲暇活动
当你的孩子学会了自我独立地安排和开展闲暇活动之后,我们要更进一步的去提升目标,就要提升孩子理解和遵从社会规则的能力。
比如说孩子在公共场合,他可以玩电子游戏,但是他要关闭声音;或者用很低的声音玩这个游戏;如果孩子还想听到声音,可以教会他使用耳机。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仅学会了自我独立地安排和开展闲暇活动,而且还会用适宜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适的闲暇活动,那么他的行为就更加具有社会性了。
综述:
家长/老师给孩子安排的闲暇活动,或者是孩子自我选择的闲暇活动一定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该活动/技能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千万不要教授他一个新的问题行为去代替原有的(旧的)问题行为。
在开展某项活动活动之前,先要测评孩子是否对该活动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强弱。然后选择孩子感兴趣,或者兴趣(动机)强的活动,以动机为导向将该活动发展成孩子的闲暇活动。
家长/教师在培养孩子某种闲暇技能之前,先要进行基线测评,了解他的能力基准线,找到孩子在该技能领域的最接近发展领域。
然后根据孩子的能力基线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最后按以下步骤培养孩子该项闲暇技能:
1.使用ABA进行能力建设,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进行这项活动;
2.逐步消退辅助,让孩子学会在有人陪伴下独立完成活动;
3.赋予孩子的行为社会性,让孩子学会自我独立地安排和开展闲暇活动。
当孩子学会了自我独立地安排和开展闲暇活动,而且能够用适宜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自我休闲的时候,他就在接受社会、融入社会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好养”、“好带”、能够融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