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刺激是自闭症干预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同时也是诊断自闭症的标准之一。到底什么是自我刺激行为?
专业行为分析师从行为分析角度告诉你!重头戏在后面,接着往下看吧!
自我刺激行为的三点特征
一:聚焦于自我而非他人的行为
二:频繁的重复某种行为或动作。
三:无意义的自发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会出现在任何人生活中,例如:玩头发,啃指甲,抖腿。常人在自我刺激的行为中能快速脱离出来。
但自闭症的孩子没有能力尽快抽离自我刺激行为,且自我刺激行为会更加突出或怪异。
自我刺激行为的类型
1、用身体感官去进行自我刺激:捂耳朵,摇晃身体,把手放在眼前晃。
2、借助物品进行自我刺激:揉绳子,摇纸片,倒沙子。
3、日常生活中的偏好:规律性摆放东西,反复讨论一件事,强迫性做同一件事。
出现自我刺激的原因
人天生就需要刺激。自闭症孩子无法从正常环境中获取刺激,自然而然选择自我刺激。
美国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将人放到一个没有任何刺激的房间。没有时间,没有颜色,只提供水和食物,这些上面也没有任何内容。一天以后这个人就选择终止实验。
因为这个人身体和心理同时出现了不能承受这个环境的反应。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刺激对人是必要的。
为什么要干预孩子的自我刺激
1、严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干预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一直纠正提醒孩子停止自我刺激行为,孩子没有办法同时进行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与自我刺激行为。
2、与其他强化物形成竞争关系。
自我刺激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强化性质更强。孩子无法获取正常有激励性的强化物,强化物的正确引导性质也无法达到目的。
3、自闭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
自闭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会更加突出与怪异。会与其他孩子产生社交距离。
未完待续哦~请持续关注下一篇,我们将会讲怎样科学的干预自我刺激行为,并且正确的判断,哪一种干预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