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来聊聊孩子能力发展被忽略的更深层背后的逻辑脉络,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今天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费力,估计读起来也会有些吃力,但是我还是决定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人的成长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生理年龄顾名思义就是实际年龄,我们常说有的人早熟或者老成,意思就是心理年龄超过生理年龄。说成年人幼稚,或者妈宝男之类的,是指心智年龄不成熟,如孩子一般情绪化和自我。
心理年龄其实是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换种说法就是成熟程度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以及与人相处的行为模式,以及涉及情商,情绪调整,沟通能力及意愿等决定人与他人关系和该以生存的内在总和。
关于孩子的本质问题,或者说父母的问题,其实几乎都源自于未能充分认知的自我意识。
我们并不懂和能够充分认识我们自己,为何会这么想?为何这么在意,为何这么焦虑?为何有这么多我们忽视的为何?
人的思维的发展虽然影响因素极多,如童年,父母性格,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社会文化,职业,爱好,家人朋友等等因素,但是最重要的主线,其实还是决定亲子依恋关系的童年经历的影响最为重要和深远。
其实这类孩子,或者很多父母都有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自己的价值评判的波动,被人对于自己看法对于自己的影响。
这类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出在,对于别人的评价过高,而对于自己的价值评判过低。至少是在做父母这件事上,确实如此。但是也有一种极端,那就是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伟大和努力,问题全在孩子身上,这是最糟糕的一种心境。
而孩子的自我封闭的问题,其实是源自于孩子本身异常敏感和强烈的情绪的本身特质的基础上,加上后天的种种对于孩子的限制性,创伤性的,忽略性的成长环境,导致孩子暂时逃避与人的连接和表达的阶段性表现。
加上这个足矣让所有家长被压崩溃的标签坐实之后,更大的对于孩子的误解和各种我为了你好的训练,强迫,能力提升影响,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意愿和想法,而导致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严重受限。
而我也发现在我自身和很多家长身上都有极度在意他人的感受,包容体谅他人,以至于甚至是别人因为自己难过或者不好的感受时,自己自责的比别人更难受的状态出现,这种“老好人”性格,其实往往最后都是一味忍让,到不能再忍时而爆发,或者直接逃避逃离。所谓人善被人欺的原由也是来自于此。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成长的概念,我个人认为其实都是与“我”的自省和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需要有跳出“我”,观察“我”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我反复多次推荐的西格尔的《第七感》这本书所讲的处理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的六根)之外的”末那识”,也叫”我识”很类似的一种说法。我们需要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
接下来聊聊关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问题两个深层的因素。
第一点:真正的被理解和接纳后的敢于表达。原因有二:
孩子不愿表达,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掉入别人必须来理解我的误区。以自我为中心。
2认为表达无用,不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3觉得自己表达是在给别人添麻烦,更多的觉得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
不会表达,原因可能是:
1尚未学会语言
2过分依赖情感表达,而被误解。这种极端的情绪崩溃类的表达方式,有用但是爆裂,伤人而不自知。极端情况使用,形成依赖
3我们常说的情商低,无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无法用合适的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对方感知
所以我们的孩子当下的自我封闭状态产生的原因我个人理解为:潜意识里认为与他人相处是件类且复杂的事,且总是不自知的伤害别人,所以干脆自我封闭来逃避可能让自己不舒服的与人接触,所以也会将自己的兴趣转向相对固定和有其规律的物的沉迷。
这类孩子加上高专注度和沉迷的特点,或成天才,或成废宅。
而很多的成人,在当代的打散的城市陌生人社会中,因为互相了解需要沟通成本,潜在风险和认为是在浪费后的习惯性独自完成的性格形成,几乎变成了各自封闭的当下成人生活现状,加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快感回路的获得可以通过小视频游戏,文章资讯等各种途径快速获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少,这是文明进程的自然结果。
聊聊所谓天才
天才是结果论,指出现超出其年龄范围的能力天赋显现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技能程度。
其实只是因为热爱,因为乐此不疲,再加上知道如何与高手学习和总结。行行出状元就是如此。
我们常说天才源自于天赋+努力练习
其实忽视的最大的是热爱,热衷于此的那种忘我。
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在说这类孩子更优秀的那类的原因所在。
而父母的问题源自于整个世界对于孩子的误解,这个标签直接将孩子定义为没有未来的“先天缺陷”的废人,这个评价判定将父母伤害或抑郁,或做困兽之斗。
对于能力提升的迫切妄想,恰恰是这种不管孩子内心的急功近利,以为求快,忽视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客观进程和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停滞不前。
所以我认为真正能够帮助孩子的,一定是基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接纳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爱),通过该有的自然有趣的家庭生活,逐渐重新建立起的亲子依恋关系,才是带孩子走出来的最重要的前置基础。
当孩子充分的被爱和理解之后,慢慢的打开心扉,敢大哭发脾气表达心中的不满和委屈之后,其实这是自我意识重新发展的标志性起点。这也是我为何说孩子动不动就情绪崩溃,绝对比孩子什么都不说自己一个人玩的封闭状态要好一万倍的原因。
而接下来,我们需要让孩子从情绪化的各种非语言表达,慢慢过度到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让他逐渐理解我们爱他,但是世界不是围绕着他转的,他也需要适当的顺应和妥协,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社会共同规则,其实这也是孩子的意识发展的同步进程。
其实像物权意识的发展,社交意识发展,规则意识,道德感羞耻感,同理心,沟通能力这些描述,都是自我意识的各种不同视角的展现。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重新因为爱和理解开始发展之后,所谓能力,不过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表象结果罢了。
这里云里雾里说了一堆胡言乱语,最后简单的用人话总结一下。其实家长一味的追求能力提升,其实就是问题根源所在,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才是被我们忽略的决定能力和表现的内在决定性的主线。
最后简要的总结一下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几条因素:
1连接意愿:真正的被理解和被爱后的敢于表达是一切的源动力
2非语言到语言表达的过度,以及运行在语言的词语基础上的发展
3充分的生活体验和经历
4从亲子依恋关系到固定玩伴到外部人际关系逐渐外延的相处机制的形成
5有趣的热爱的东西,体验到玩和各种自然中美好,以及有同样兴趣的玩伴,从而充分的体验到与人相处的美好。
6具体相处中,如何既不逃避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不过度情绪崩溃导致他人也崩溃的激进表达,从而找到合适的与人相处的模式。能够保护好自己也能恰当的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成长
写在后面:请原谅我这期用这么抽象晦涩的方式去描述我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因为发现如果想用更大的信息量去表述一些相对深层的想法,正如天天读的哲学书一般,写出来的东西确实有些“不像人话”。
若觉得写的到底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实属正常。但是若觉得有几分味道,值得去深思和探究,也算达到我所希望的状态了。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