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对孤独症有所误解,以为是父母跟孩子说话少、交流有限造成了他们发病。实际上,孤独症并非父母冷漠的产物,而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以前被归为罕见病,但是近年来发病率的不断增多,且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比率约为4:1。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出孤独症之后都会问:孤独症是怎么引起的呢?很遗憾,截至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发现它的真正病因。大量研究推测,孤独症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也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获得科学证实。
凯纳医生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这一概念后,曾一度将病因归咎于孩子教养过分形式化,以及父母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很多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因为这一观点而蒙受不白之冤,在孩子患病的痛苦中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幸亏后来的研究彻底推翻了他的观点,使患儿的父母亲摆脱了痛苦和自责。
专家指出,孤独症影响沟通及社交能力,要及早诊断和训练,孤独症儿童1-2岁就会出现病征,尤其社交能力很差。一旦怀疑孩子患病,须立即接受评估,接受干预训练。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在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中指出,孤独症在3岁前已有病征,18个月已可进行简单评估,包括智能测验、行为观察及向父母或家人了解孩子的发展经历等。
孤独症并非父母冷漠的产物,希望大家关注和帮助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父母一些鼓励和宽容,不要让一些错误的观点影响这些孩子的正常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