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谱系娃必不可少的能力,阅读可以为他们提供话题、丰富语言,以读促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学演讲比赛、教学比赛的获奖者,戏剧社成员,我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信心十足。
然而,上天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凡凡3岁时,我开始带他阅读,但他非常抗拒,总是一副神游天外、生无可恋的样子。
一次,我带凡凡参观越秀公园的炮台遗址,讲述那个年代惊心动魄的故事。身边一群孩子听得兴味盎然,凡凡却跑开了。
那一刻,我有一种赢了世界,失去凡凡的无奈感。
凡凡自己朗读时,常和母鸡下蛋似的,一个一个汉字往外挤,还常常读错字、读漏字、添字、跳行、颠倒。
我得用洪荒之力才能压住上涌的气血。
和凡凡共读9年,现在,我们常常像好朋友一样,以书本为媒介,和谐融洽地沟通和对话。
因此,我把带他阅读的经验分享出来,供大家参照。
选择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读物
凡凡在读6年级,大部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篇幅长度他无法驾驭。如果以现阶段的语文课本为阅读标准,必然会给他带来深深的挫败感。
例如,《丁香结》这篇文章,凡凡理解不了幽雅清香的丁香花怎么就象征着忧愁。
《宇宙生命之谜》是深奥无比的科学知识,更不要说那些如天书般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凡凡当下的阅读能力,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他还有阅读障碍的表现。根据他的情况,我选择了他能够理解、也愿意尝试的篇目——绘本。
绘本字体较大、行距较宽、内容简单,对视觉注意力和理解能力较低。共读中,还能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教学目标。
例如,《动物的秘密》是一本动物知识科普书。每页只有一行字,对阅读障碍的孩子特别友善。
书中有句话:“蛇会蜕皮,一年要蜕三四次。蛇蜕去老皮换上新皮,身体才能不断长大。”
“凡凡,我们曾经看过蛇蜕下来的皮。你还记得吗?”“记得,在山上。妈妈,蛇为什么会蜕皮呢?”“好问题。蛇的身子会长大,但它的皮却不断干燥老化,长到一定时候,就得换皮。”“换皮会痛吗?”我并不知道蛇会不会痛,但我觉得可以趁机引导凡凡感同身受。我问他:“如果你的皮肤被划开口子,你会痛吗?”“会痛,那蛇为什么不能不蜕皮呢?”“哦,你不忍心蛇受痛。但如果不蜕皮它就长不大。人也一样,成长就要经历困难和痛苦。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凡凡想了想,低声说:“有,我学数学时,一开始老做错,心里很难受。”“对啊,这相当于蛇刚开始蜕皮的时候,会很痛。那后来呢?”“改错,做练习,慢慢就会了。”“嗯,蜕一次皮就长大一点。你克服了一个困难就学会了一个知识点。”
接着,我们从蛇爬行的速度快慢,谈起之前看过蛇的纪录片,被蛇咬该怎么处理。读到蛇喜欢吃老鼠时,凡凡还主动开启了“鼠疫”的话题。
坦诚说,我在做共读准备时,都没有联想到这么丰富的内容。
这样长时间、有意义的聊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跟随孩子的引导,简单的绘本也能读出深度。
试想,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一本包罗万象的科普书,他很可能会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吓退。
如今,阅读结束后,凡凡经常对我说:“妈妈,今天阅读我很开心!”“妈妈,我阅读进步了,我能读懂了!”
孩子只有能读懂了,才能获得阅读的自信和动力,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生活经验相关的读物
如果书本描述的是孩子的经历,读起来很亲切,也更容易唤醒孩子记忆中的画面和情绪,找到与他们沟通的切入点。
近期,我和凡凡共读绘本《森林里的远足》,讲述祖孙二人去森林远足的所闻所见。
去年暑假,我们带凡凡去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探险。共读时,我们很自然地聊起了那次经历。
我引导凡凡比较雨林之行与绘本的区别。凡凡也能说出“我没有看到枫树,但我看到了榕树绞杀现象。”“绘本里远足的路很好走,热带雨林的路难走。”
再如,《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系列之《做游戏》,讲述了小熊和爸爸玩过的游戏:“吹羽毛”、“得儿,驾”,“一只蜜蜂飞过来”、“沙子是水,草很烫”……
阅读时,如果凡凡表露出兴趣,我就和他一起重温这些游戏,讨论好玩的地方,还能加入哪些变化让游戏更有趣。
读之外,妈妈引导凡凡记录生活
这些内容与凡凡此前的游戏经验高度相似,很容易引发他对童稚时光的回忆和情感共鸣,更有兴致投入到讨论中。
另外,我也会编制孩子的专属读物,参加过的某次活动、凡凡好的表现,及时记录下来。
这些与个人经历相关的读物,可以激活他们与事件相关的字、词、语、义的链接,提升理解能力、肯定正向行为、增强自我效能感。
凡凡四年级喜欢问为什么自己学东西很慢,为了让他理解这件事,妈妈为凡凡编写的故事
特质相关的读物
有一些绘本,虽不是特别为谱系孩子而写,却仿佛为他们量身定做。
我也会借机使用,引导凡凡观察他人的动作表情,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提升换位思考能力。同时让凡凡预测事件结果,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例如,《小孩和大鱼》讲述了男孩把喜欢的鱼养在浴缸里,可大鱼一直蔫蔫的。直到小男孩把大鱼送回原来的湖里......
我问凡凡:“小男孩那么喜欢大鱼,为什么还把它放回湖里?”
“放回湖里,大鱼就游走了吗?”
“是的。”
“男孩以后就不能见到大鱼了吗?”
“是的,基本上不可能看到。你觉得男孩应不应该将鱼送回去?”
凡凡想了一下说:“应该。”
“为什么呢?”
“因为鱼不快乐,它会死。”
“对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喜欢一个人,要怎么做呢?”
“让他开心。”“怎样才能让他开心?小男孩也做了很多事情,采花、讲故事等,可大鱼就是不开心!为什么?”“因为鱼不喜欢。”“所以我们做事前要考虑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吧?”“是。”“凡凡,你喜欢我吗?”“喜欢。”“可是我不喜欢你走路时把胳膊搭在我肩膀上哎,怎么办?”“以后不搭了。”有意思的是,凡凡后来想搭我肩膀时,我只要轻声说一句“大鱼”,他会马上放下。
当然,不可能指望一个故事就彻底改变孩子的特质。希望孩子做到的行为自然渗入绘本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拒绝四季的拉姆菲先生》,讲述拉姆菲先生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拒绝四季入内。
凡凡至今仍有刻板特质,讲述这个故事时,我重点引导凡凡回忆生活中的哪些改变给他带来了愉快的体验。让他意识到:改变也可能带来惊喜。
总之,根据孩子的喜好、特点,选择能够激发他兴趣的读物,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愉悦。
其次,当孩子有决定权时,也会更加主动参与阅读。我每次会提供3-5本读物,让凡凡自主选择。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选择的读物难度也随之提升。
多样阅读方法
预测内容
观察封面、题目、图片等猜测故事内容。
例如,《小孩和大鱼》的封面是,一个男孩眉开眼笑地抱着一条美丽的大鱼,我让凡凡猜测小孩和大鱼之间的故事。
他答道:“小孩钓到一条大鱼,把它养在浴缸里。”这个想法来源于凡凡爷爷喜欢在浴缸养鱼。
“随后会发生什么呢?”一下子就激发了凡凡的兴趣。
有些绘本的名称本身就具有指向性,例如《如果你有动物的眼睛》一书,可引导孩子想象,你想拥有哪种动物的眼睛?拥有之后会怎样?
预测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预测的内容没有对错,孩子可以天马行空地想,无所顾忌地说。
演绎内容
普通人能理解对方,是因为我们理解说话者的情感。而谱系孩子的硬伤就是情感。
我们可以和孩子分角色朗读或演绎,让孩子直观地感受我们的情绪。
凡凡三年级时,我和他阅读伊索寓言《狗、公鸡和狐狸》。公鸡在树上歇息,狗在下面的树洞里过夜。狐狸亲切地对公鸡说:“多么美的嗓音啊!太悦耳动听了。快下来,我真想拥抱你一下。”
最初,凡凡以为狐狸真的要拥抱公鸡。
于是,我让凡凡扮演公鸡,爸爸扮演狐狸,装作和蔼地哄骗他:“你唱歌的声音太好听了。快下来,我想拥抱你一下。让我们坐在一起唱歌吧。”
凡凡从上床下来,爸爸就把他扑倒在下床,假装要咬他。
凡凡这才明白狐狸是为了欺骗公鸡。
分角色演绎绘本,能帮助孩子体会角色的心理感受、行为动机,提高他们的情绪感悟和识别能力。
沟通是目的
例如,《看不见的线》绘本,用“隐形的线”比喻亲人和好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
恰巧,凡凡爸爸前两天冲他发了一次火。
我趁机问凡凡:“爸爸发火时,你和爸爸之间的线还在吗?”
“还在。”
“为什么呀?爸爸可是火冒三丈。”
“爸爸是对我好,担心我生病!”
“你能看到爸爸生气背后的爱,太让我觉得欣喜了,那你为什么还顶嘴呢?”
“我不喜欢爸爸一开始就很凶。”
“哦,你希望爸爸温和地劝告你。那下次如果爸爸一开始激动的话,你可以怎么跟他说呢?”
……
当读到“如果有一天我成了潜水艇舰长”时,凡凡对潜水艇、海底世界感兴趣,我们又顺势聊到在潜水艇里为什么不会窒息......
我和凡凡就这样阅读着书本,但又随时可以停下来,跟随彼此感兴趣的点,很自然地沟通交流,阅读只是我们沟通的媒介。
总之,共读的目的不是识字学知识,而是跟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有意义的主题对话,更愿意和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