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常见的对策主要有三种,集体活动、分组训练和个别辅导。
一、集体活动
构建一种互动合作的氛围,培养自闭症儿童良好的社交能力。
自闭症儿童大都表现有不合群的现象。为了使他们能够相处融洽,我们就根据感觉统合训练室的环境,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能力,设计出一套适应集体活动的训练项目,营造一个使自闭症儿童能互动合作的氛围。如平衡步道,该步道设计宽度只可一位同学通过。整个平衡步道呈圆形,在步道中间穿插设计有较高难度的平衡木,有难度要求高的半圆步道。在实施集体教学活动时,要求全体自闭症儿童依次按指定方向及圈数作环绕行走,不可相互穿插走动,同时边走边自己数数。
在集体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有部分自闭症儿童不按秩序训练,喜欢穿梭于前后同学之间,或走出步道外。老师可以用简单的口令,使其有秩序地参与训练。在使用口令无反应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带着此学生加入到步道行走的行列。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性训练,自闭症儿童慢慢地适应这种集体性、有秩序的训练活动,逐渐地让他们养成一种有序及相互合作的习惯。
二、分组训练
自闭症儿童在集体训练中,能力表现不一,同一种游戏的教学,不是每个学生所能掌握。这时,分组训练将显得异常重要。具体来说,在设计感觉统合分组训练时所遵循的原则是:
1.偏于“静”的学生,首先有静态训练,慢慢发展到动态的训练;
2.偏于“动”的学生,首先有动态训练,慢慢发展到静态的训练;
3.要注意“动”“静”运动配合时对身体的协调作用。
偏于“静”的学生,可以做立定投篮、趴地推球、触觉训练等项目。偏于“动”的学生的游戏可做跳床,跳床上边跳边接投球、滑板、旋转盘、吊筒等项目。这些游戏有助于空间距离感及判断力的发展。
为了使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设计出一套动、静结合的训练组合,如“平衡木、吊筒、跳床、步道、平衡木…… ”。这套动、静结合的游戏组合,要求自闭症儿童是完全在脚不落地的情形下完成。这套动作的难度在吊筒上,因为吊筒在平衡木与跳床之间,前后大约有50厘米的距离。吊筒是动态的,这样就需要自闭症儿童站立在吊筒的晃动中找到平衡点,再由吊筒直接走到跳床上。
我们在平时的感觉统合训练中,把这套动、静的游戏组合,分解成若干小动作来进行分组教学。由单个动作到多个动作;静态训练到动态训练;小组合到大组合。加上老师的示范教学与学生的模仿练习相结合,逐渐让自闭症儿童从简单的模仿发展到复杂动作的完成。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自闭症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富于新意而简单的游戏方式。当自闭症儿童能独自完成这套动、静结合的游戏时,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游戏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同时达到了自闭症儿童的空间知觉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空间认知、距离的判断能力,使自闭症儿童的视—动协调更顺畅,眼—手配合更精确。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动、静态训练要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加强自闭症儿童正确的运动感觉刺激,恢复其健康和正常的运动模式。这也正是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所在。
三、个别辅导
集体训练与分组训练在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相应地缺乏个性化,于是个别辅导是自闭症儿童最主要、最有针对性的方法。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个别辅导时,需要掌握一些训练的基本要素:
1、训练活动的内容设计恰到好处,不要过易或过难;
2、给儿童适当的挑战,让其发挥适当反应;
3、观察儿童的反应,避免给与过多或令儿童不喜欢的刺激,令他们更“关闭”自己;
4、以儿童为中心,有时可以让他在指导下选择想得到的感觉刺激;
5、训练过程着重自闭症儿童愉快地参与;
6、避免不必要的他人骚扰,影响训练的进行。
在实施个别辅导时,首先需要对自闭症儿童作出详细的感觉缺陷记录与诊断,这样才可以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感觉缺陷补偿。
总之,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大部分是利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个人和团队的游戏中,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各部位的皮肤感知觉能力,矫正由于运动感觉不足或扭曲等错误对感觉信息而产生的身体协调不良。培养自闭症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如遵守纪律等〉,从而改变行为的杂乱冲动和不合群现象。游戏也最适合儿童的心理,自闭症儿童有可发泄压抑的情绪的活动形式,起到心理上的疏导作用。同时,在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老师与自闭症儿童的密切、长期的互动关系中,培养与锻炼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在自闭症训练的整体设计上,要求做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生动、活泼,增强其游戏性、活泼性、趣味性,循序渐进,把学生的功能发展放在首位。要求学生多练习,老师多使用表扬、鼓励、引导的方法,培养自闭症儿童自尊与自信。
相关链接:
1.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对策
2.个别化教育辅导效果的评定标准
3.自闭症儿童教学中的学习和交流技术
4.自闭症儿童需采取“个别化教育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