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孤独症并不陌生,但感统失调又是怎么回事呢?
感统全称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大脑的功能,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Ayresa.J)创导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即“感统”理论。
“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通过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才能纠正。
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而患有孤独症的患儿都存在感统障碍,那么如何区别感统障碍和孤独症呢?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协调性不佳,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通常会有以下这些表现:
1、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为好动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调皮任性,甚至很容易迷失方向。 很容易受到外界微小、不重要的信息干扰,有时甚至稍微大一点的声音、光线的变化,都会受到干扰,很难做到注意力集中,影响学习成绩。
2、语言发展不良
语言发展迟缓是感觉统合不良的常见表现。 有些孩子会有语言理解困难的问题;发音不良,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却无法指挥自己的嘴巴说出这些字句的正确发音。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说话迟。
3、情绪起伏大
脾气暴躁,触觉过分敏感,当有人触碰的时候,很容易觉得不舒服,生气,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敏感到连有人站在他的身边都觉得不安,想要逃离。情绪常常起伏不定,但其实他不是故意要生气,而是无法接受这些外在信息干扰。
4、身体控制不良
表现为平衡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经常出现摔伤,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骑车跳绳和拍球。手工能力差、精细动作差等。父母可能觉得孩子是没兴趣,但实际上是孩子的感知觉和他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不正确,很难协调地把该做的事顺利做完,当然也无法感受到应有的成就感。
5、缺乏自信心
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害怕陌生的坏境,胆小爱哭,父母的限制包办,导致孩子不敢勇于去探索,身体控制能力也不佳,很多受挫折打击,没有自信。
当然,不同的孩子,其各自感统失调的行为表现可能不太一样,需要家长细致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模式,在发现存在以上不足的时候及时予以改善!
而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明显异于正常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特征1:孩子很少与人有较长时间的眼神交流。也就是说,大人无论说什么,孩子都极少有语言或身体语言回应,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特征2:不喜欢变化。比如他在室内玩耍时,大人要带他出去玩,他会哭闹着极力地反抗。很难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变化,吃、睡、玩等等日常活动都会很困难!
特征3:不喜欢嘈杂的环境,若人很多,他们会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全感!严重者,连别人靠近他们时,会做出极端反应,比如:哭闹、咬人、打人、或尖叫。
特征4:孩子有语言障碍,不能像同龄孩子那样与人进行交流、对话。有的孩子喜欢重复别人的话,比如,你与他交谈时,他不是回答你的问话,总是重复你所说的话。
特征5:有些孩子坐在那里喜欢长时间地前后摇动身体,有些孩子喜欢玩自己的手等,并且这些行为会持续很长时间。
特征6:有些孩子身体协调性很差,蹦蹦跳跳的事对他们而言很困难,另外有些孩子走路喜欢垫起脚尖来走路。
这些特征不见得都反应在一个孩子身上,并且孤独症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确实需要监护人特别细心的观察。另外若发现异常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找专业人士去鉴定,寻求他们的帮助。 希望家长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盲目判断,及时咨询专业机构,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针对性的制定锻炼方法,在宝宝的成长黄金期,助力前行,坚持科学育儿,给孩子的未来绘下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