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在查阅资料时,注意到国外对自闭症儿童自伤性行为干预的方法的演变过程中,干预方法经历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行为矫正”发展为后来的“行为管理”和“应用行为分析”,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功能分析”和“正向行为支持”,干预方法逐步减少对个体的侵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好的干预方法应对个体有较少的侵犯性,所以以惩罚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开始被人们质疑。研究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发更适合个体的干预方法。其干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惩罚为基础的干预方法、以功能分析为基础的干预方法、药物疗法和综合多种干预方法等。这些干预方法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来的,具有可行性。
在上世纪 80 年代之前,研究者一般采取以惩罚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如:斥责、隔离、体罚等。惩罚法在应用上较为简单,它不需鉴别问题行为的动机或成因,而是直接对自伤性行为本身给予一个厌恶性刺激。该方法在一些有严重自伤性行为的个体身上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惩罚法也存在很大的缺点,因为在实施过程中,惩罚法通常不能塑造个体的正确行为,只是抑制了行为而已,使自伤性行为暂时不发生,但并不能从根源上根除它,并且这种干预方法对个体造成了严重侵犯,这也涉及到伦理道德及法律的问题,所以惩罚法是一种较为消极的干预方法。
自 20世纪80 年代以来,功能分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残疾人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功能分析是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干预之前必须进行的程序,并且干预方法的选择要以功能分析的结论为依据。
自此之后,以功能分析为基础的干预方法日益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青睐。有研究者对近些年关于功能分析的文章进行了综述,其中有 64.6%的文章把这一方法应用于对自伤行为的功能分析上。
目前看来,功能分析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干预方法是当前所公认的方法。例如: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影响行为问题的成因,再就功能分析的结果来发展正向行为的支持方案,其中可采用替代行为的训练来消减问题行为,这已经成为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治法的新趋势和一般原则。所谓替代行为是相对于问题行为而言的,与问题行为相比较,替代行为功能相似但表现不同。替代行为的典型例子通常包括社会交往技能、功能性沟通技能和行为自控技能等。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如果自闭症儿童能逐步掌握这些替代行为,再辅之以其他行为干预的方法,则其问题行为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实施干预时发现,有时干预方法对个案自伤性行为的干预不起任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研究者尝试了药物疗法,因为研究者们推测:个案的自伤性行为与血清渗透系统、多巴胺系统和阿片汰系统等的病变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这方面,许多研究者报告了纳曲酮(naltrexone)在治疗自伤行为中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情形,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应用一些药物可以改善个案的焦虑不安、兴奋激动、孤僻退缩及某些不适当的行为、并促进其正常行为的发展。如奋乃静、舒必利、氟哌啶醇等,可增加患儿的合作性,再进行康复训练,疗效就比较明显。
2009年,Geschwind谈到目前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核准的只有一种药物——利哌,它可用于处理自闭症患者的攻击性、自伤、发脾气等。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发现每种干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点与弊端,并意识到单一的治疗方法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逐渐开始尝试结合多种干预方法对自伤性行为进行干预。希望通过多种干预方法的优缺点互补来弥补干预中的不足。如在10多年前, Rachel 和 Iwata等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惩罚法在与强化法联合使用时,能达到更佳的效果;Lizen在实验中检验了消退法与非侵扰性保护措施联合使用的效果,他以两名重度智力落后的个体为被试,结果发现实施了干预后,被试的自伤性行为迅速减少并持续 6 个月没有出现。这些研究结果证明,多种干预方法的联合使用有较好的成效。之后 Crosland 等研究者把功能分析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利用功能性分析为药物治疗提供依据,使研究者能更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什么行为最容易受到特定药物的作用。这一方法是行为矫正领域的一个新的进展,是一种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