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是信息被人们接受以后,所经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在先和使用加工等过程。
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对信息的整合有明显的障碍,以至于不能与人正常交往。
认知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具体的、客观的内容:可以分解成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语、介语等等,这有听懂指令、执行指令、对付日常生活的必需。
第二层次是逻辑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是因果关系,“今天为什么不能出去玩了?因为今天天气不好。”
第三层次是情感方面的:从易到难,是高兴、生气、难过、伤心、恼怒、后悔、尴尬、害羞,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认知训练的顺序介绍如下,内容较长,家长们可以先收藏起来,挨个项目练起哦!
引导孩子坐椅子:在接触孩子身体诱导下孩子无反抗在椅子上坐1-2秒;
引导孩子长时间在长椅上安坐:训练中在大人说“好了”之前,孩子能保持5分钟不站起来。
建立服从关系:孩子学会很好的服从大人,能完成“教一次就能坐下”等等。
学会服从指令:坐下、看这里、手放好等学会服从学习姿态方面的指令。在孩子动作模仿会了一些后在给一个动作加上名字,让孩子进行完成。
坐下:让孩子站在离开椅子1米左右的地方,大人说“坐下”后孩子能够坐到椅子上。
看这里:和孩子面对面坐,孩子的眼神飘走,大人说“看这儿”孩子能够看向大人。
学习姿态的指令:对指令“坐好,手放好,脚放好”分别能够在10 次试行中完成8次以上,每次至少维持10秒以上。
肢体动作的音声指令:拍肚子,拍手,25种以上。
站立动作的音声指令:蹲下,跳一下等10种以上。
物体固有功能的音声指令:喝水,切菜,吃饭等等5种以上物体。
同意物体的复数模仿的音声指令:一个物体完成10种以上。
声音指令:停下(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说停下,孩子能够停下手上的工作,让孩子在几米之外后在喊停下,让孩子停下。)
指令的持续性:在家长或没有说停止不能停,例如,跳跃,拍手,举手等等。
物体加指令:用抹布擦桌子,用碗吃饭等等3个物体放在一起,任意对每个物体发3-5种物体加指令,孩子能够独立正确的完成。
指令:等一下,大人发出“等一下”后孩子能够原地等待16-60秒。
让孩子把东西拿给别人:第三个人在房间外的情况下,听到指令“把...拿给...”孩子能够拿到第三个人哪里。
服从关系的在构成:孩子就算情绪不好不想上课也能够很好的配合上课并完成任务。
附加条件的指令:确定性指令(数到三就跑)、不确定性指令(黑色就跳)
阶段一:在有背景得线索指令
桌子上有球,老师说“把球给我”;门半掩着,要求孩子“把门关上”。在孩子理解后,两个指令转换分辨完成。
阶段二:操纵物体
向孩子发出特定物体做特定动作得两个指令。要求孩子根据这些指令完成动作,有助于孩子在任何得场景能够识别物体。
要求孩子操纵物体得语言指令。
开车,摇铃,抛球,吃饼干,梳头,打电话,吹泡泡等。
阶段三:完成照片或者图片上的动作
这适用于理解第二阶段指令有困难的孩子。孩子第二阶段能够顺利完成就可以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了。让孩子看照片,“做这个动作”让孩子完成图片上的动作。
1. 完成一个动作;
2. 完成两个动作;
3. 依次完成三个动作;
4. 依次完成一连串的动作。
阶段四:要求孩子根据语言指令完成简单的动作
孩子在座位上进行训练,如果孩子能够根据指令完成第二阶段中的五个动作,就可以开始这个阶段的训练。
拍手,拍肚子,起立,坐下,飞吻 ,握手,拥抱,拜拜。
请注意:不要将起立和任何的指令进行混淆训练:孩子在凳子上坐着,你想让孩子跳跳,应该先给孩子发指令:“起立”孩子站起来后在发指令“跳一跳”。
阶段五:假装动作
喝水,睡觉,打喷嚏,打哈欠,伸懒腰,打电话。
阶段六:言语指令-在房间里离开座位进行训练
孩子能够完成阶段四中的五个指令就可以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
开灯,扔垃圾,敲门,关门,拿书本等等。
阶段七:去另一个房间再回到原地
孩子能够根据指令完成第六阶段的五个指令就可以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去卧室拿充电器再回来。
阶段八:说和做,辨别性刺激
指令一:“说坐下”;
指令二:“坐下”;
指令三:两个指令交替发个孩子。
阶段九:两步指令
孩子能够完成阶段二,四,六的任何20个指令,就可以将指令串联起来向孩子发出两个。刚开始可以有背景的指令让孩子完成。在逐步减少背景指令转换成躯体的或者语言指令等。
阶段十:三步指令
在阶段十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准确率就可以进行这一步的指令训练。
阶段十一:有条件的指令
这是一种高级的技能,叫孩子听指令并判断是否适用于他。首先,要确认孩子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并回答与这观念有关的“是与否”的问题。如:“你是学生吗?”
对动词的理解
如“拍拍墙,拍桌子,捶捶背,拉衣服,捏鼻子,踩卡片,站起来,坐下”等,通过这些练习,让孩子明白简单的动词,在生活中能很好的去执行,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同时可以让孩子来表达,锻炼孩子的手眼口统和能力。
对情景的理解
生活化情景有很多,我们可以借助每天的例行活动,让孩子玩,玩的过程中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如“喝水,背书包,敲鼓,荡秋千,照镜子,梳头发,刷牙,洗手“等。
每天都在做,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慢慢你会发现当你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能够很快的去执行。特别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每次都会很积极。
对物品功能的理解
理解物品功能,也是在孩子认识物品后的一些拓展练习,在做这项内容的时候句型不要太固定化,要灵活多变,例“喝水用的是杯子,杯子能喝水,用杯子喝水,杯子是喝水用的等等,特别是孤独症孩子一定要注意,因为他们通常会以记句型的方式来回答你的问题,没有在思考。
物体与物体配对
例如桌子上放一个碗和一个积木,再给孩子一个一样的的积木或一样的碗,让孩子和一样的放在一起。
这里要注意,先练习碗,再练习积木。等孩子掌握,再将两个放在一起练习。这是ABA 常见的技能训练。能够完成20 种以上的物品,随意挑出3-5种,都能正确的配对。
比较像的东西配对
例如:图案不相同,颜色不相同。在桌子上放3种物品,每种都准备5个相似的东西,每个都能够正确的配对。
物体与图片配对
例如给孩子真的香蕉和卡片上的香蕉放在一起。在桌子上放3-5张图片,随机给孩子一个和图片对应的物体,孩子能够正确的配对。
图片与图片配对
在桌子上放3-5张图片。随机给孩子其中一张一样的图片,能够正确的配对。
逆向配对
在桌子上放3-5个东西。给孩子看其中一个相同的东西,对孩子说“给我这个”让孩子在桌子上把相应的东西给大人。
颜色配对
一开始可以用彩纸剪成相同大小的纸片。把形状相同的颜色不同的5个物体排开,任意给孩子一个其中一种颜色的物体能够配对成功。
剪影配对
动物或者物体的剪影。把5种不同的剪影卡体排开,任意给孩子对应其中一张卡片的物体,能够正确的配对。
同类型配对
相同类型的东西放在一起,这个阶段最好用比较简单的,比如,袜子和袜子,鞋子和鞋子,动物和动物。3-5种物品,各种物品在分别准备5个名字不同但是比较相似的东西,任意地能够正确的配对。
肢体模仿:坐着可以完成的大动作。例如,举手,再见,拍手,摸耳朵,拍肚子等等会30种以上。
使用物体的简单模仿:用积木敲打,叠高高。用积木会五种动作。
物体固有功能的模仿:用杯子喝茶,用抹布擦桌子等等。
站立动作模仿:离开座位能够完成的模仿起立,蹲下,转圈,跳等等会10种以上。
口型模仿:张嘴,嘟嘴等等会10种以上。
两步动作模仿:坐下拍手,跳跃拍手等等。
使用同意物体的复数模仿:例如用积木在桌子上敲打,堆积,举过头顶。一个物体能够完成10个以上动作模仿。
三步动作以上连续模仿:跳跃蹲下起来,等等能够连续模仿四个不同的动作。
儿歌动作模仿:能够模仿唱儿歌的动作。能够和大人完成5首以上的儿歌动作,大人发出的指令后,在没有儿歌也能够完成动作。
眼睛和表情的模仿:能够完成7找那个以上的模仿。
动作的持续:例如:举手,过几秒在放下。大人放下,小孩子才能放下,一开始1-2秒,目标是10秒。8个动作最少坚持10秒以上。
手指模仿:石头剪刀布,手指操等等
延迟模仿:锻炼孩子的集中力和记忆力,大人做完动作后一会在进行模仿。
体操及舞蹈的模仿:在进行体操课时,孩子能够自行的进行模仿。简单的开始,模仿一部分也要鼓励。
观察模仿:在外面观察别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例如:体操,游戏,操作性的活动等等。
声音模仿:能够模仿和相同的口吻和语气,不会出现奇怪的声音。
单音或叠音模仿:哒哒、滴滴、哔哔、a、oei等等达到70%以上。
音节、单词模仿:音节三声能够清晰的发出,能够简单的组音等等。
命名:被动的命名,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命名100个以上的名词,并懂得。
指令“给我”:在听到“把..给我”孩子能够拿对。
指令“拿来”:在听到“把..拿来”孩子能够拿对。
物体的主动命名:摆放两个常见的物品,说出其中的一个物体的名称,孩子能够指出正确的物品并重复一次物品名称。孩子发音不清楚没关系,一定要多鼓励。孩子掌握了再到卡片和模型。
动词的主动命名:和名词一样,先从实物在到卡片等等
认识身体部位命名:“肚子,耳朵”等等
认识熟悉的人:将家人的照片拿出来,让孩子指认,再到上课的老师位置和人能够自行辨识。并能够说出名称。例如爸爸,妈妈,(家长的名字),林老师等等
认识生活用品命名:先从自己的奶瓶,衣服,鞋子等开始辨识在到自己的碗筷、鞋袜、水杯、电视到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交通工具等等。
职称,动物,交通工具等等。
例如:在早晨起床时,孩子自己指着或者拿给家长衣物,让家长帮助穿衣物。
场所命名:厕所,厨房,卧室,商场,公园等等。
叙述语言的自发:孩子能够在看到物品的时候自发的命名。例如,看到公交车能够主动说“公交车”。有些孩子的社会能力差,桌面教学掌握较差,泛化能力差,建议进行社会教学,没在外面看到就给孩子进行教学。
形状和颜色的命名:能够说出7个以上和10几个颜色名称。
两个物品的拿取:指令“给我..和..”孩子能够正确的拿取。例如在五个物品中拿取两个给大人。
第一人称:在对话的时候能够使用第一人称。
理解事物名称
阶段:
1. 提要求
2. 身体部位
3. 物品
4. 物品卡品
5. 动物卡片
6. 人物图片与照片
7. 人物
8. 取两个东西
9. 大小
10. 颜色
11. 颜色与物品结合
12. 比较抽象特征结合(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13. 数与量的结合
事物的用途或作用
第一阶段:非语言的(实际动作)
1.给孩子看一样东西,“你用他来做什么?”孩子用适当的动作表达出来
2.给孩子做一个动作“你用什么这么做”,让孩子在桌面上选出相应的物品
第二阶段:把几件物品放在桌子上
1. 用图片辨别性刺激。老师给学生看一个动作卡片“做这样的要用到什么?”孩子在桌面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物品。
2. 语言辨别性刺激。老师问“喝水要用什么呢?”孩子在桌面选择相应的物品。
第三阶段:老师给学生看一个物品。学生做出相应的反应
1. 非语言反应,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
2. 语言反应:孩子用恰当的语言说出物品的用途。
第四阶段:把物品图片放在桌子上
1.图片辨别性刺激。老师拿出下一张图片,问“这是要用到什么”孩子在桌面上选出相应的图片。或者问“这张图片应该和桌子上的那张放在一起?”孩子讲相应的放在一起。
2.语言辨别性刺激。老师问,“你洗脸要用到什么?”孩子在桌面上找到相应的图片。
第五阶段:老师给学生看一样图片。问“这个用来做什么?”
1.非语言的动作反应。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
2.非语言表达的多样化,如指出相应的图片
3. 语言表达。孩子说出物品的用途
第六阶段:只提问,不给孩子看两样相关联的物品或卡片之一,老师提问,“你喝水要用到什么?”孩子用语言回答。
第七阶段:只提问。不给孩子看任何物品与卡片问“刷牙要用到什么”孩子用语言回答
第八阶段:身体各部位的功能
第九阶段:房间的用途。
理解手势:坐下、拜拜、飞吻等等。
理解手指物的意义:在孩子想要一个物品时,教孩子用手指向想要的东西,让孩子明白,这样可以要到东西。
事物的用途:孩子能够说出事物干什么用的。
颜色视觉训练:黄—红—绿—蓝—紫—橙,混合色一定要给予明确命名。正确认识颜色的指标有三个:配对—指认—命名。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训练:先训练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训练认识客体的整体部分,最后训练既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又认识客体的整体。
色、形两维的感知训练:先训练形状抽象,然后训练颜色抽象,最后训练同一抽象。
形状和知觉训练:先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然后训练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接着训练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圆柱形,再训练把长方形纸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纸片折成三角形,最后训练对字的认识。
大小知觉训练:先训练判断圆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的大小,再训练判断椭圆形、菱形、五角形。
方位和知觉训练:先训练辨别上下,再训练辨别前后,最后训练辨别自己身体部位的左右。可以使用物品排队俩分辨。可以先从谁在谁的前面。谁的前面是谁等等来教孩子。
方位加强版:远的近的,里面外面(谁在谁的中间等等)
相同与不同
一样与不一样: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完全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指出发出指令的正确性
相似的:找两个相似的东西(例如团不同,其他相同,形状不同,其他相同的)
比较词的理解:高矮,胖瘦,长短等等
男女之别
复杂句的理解和辨识以及复杂听着反应。
人称代词,介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等的理解和认知。
事件概念;
时间概念;
数量概念;
顺序概念;
简单的游戏规则和社会规则。
画迷宫:能够从简单的开始模仿画迷宫,并走出迷宫。
连续图片:能够按顺序排好图画,位后面的因果关系打好基础。
什么不见了:在桌子上放3-5个东西,让孩子闭眼睛,拿走一个东西让孩子说出那个东西不见了。
什么地方不对:让孩子看简单的图,让孩子说出哪里不对劲。例如:车子没有轮子,人图没有嘴巴等等。
孩子学会说“给我看看”。
强调表达:能自发的使用“很,非常,特别”等等的强调语词。
还没,已经好了:对”好了吗“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进行分辨回答。
知觉动词:能张却使用【看见/看不见;听见/听不见;懂/不懂】。
比较表达:能够比较大小,高矮等等,哪里不一样/一样。
相同/不同:给孩子看两个东西,让孩子说出相同和不同的。
思考表达:能将“我觉得,我认为”等运用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区分“我说”。
情绪的表达:能够正确的运用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程度表达:例如:长了一点,短了一点、一点点、差不多 等等。
也许大概: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正确的使用。
人+人的句子:在出现两个人物的时候能够区分两者的关系。如爸爸给妈妈拿了一个苹果。
给我、给你:在大人说出“给你”的时候孩子能够正确的分辨并回应“给我”。
被动语词:在生活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被动语词(妈妈打我,妈妈被我打)。
因为所以:可以正确的使用“因为所以并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礼貌用语:在正确的场合使用礼貌用语。请问,你好,谢谢等等。
所以和但是:能够正确的应用和区分。
为了某人做某件事:例如,妈妈给我做饭吃。
会怎样的问题:例如:去买东西没带钱怎么办。这里的问题可以了解到孩子是否真的理解了。
为什么:关于为什么的问题,能够正确的回答。
早中晚:生活中大人提问能够正确的回答。
有提示的简单猜谜:大人出一个谜题,孩子在三个提示下能够回答出来。
星期几和今天/昨天/明天:让孩子进行理解关于这些抽象思维的理解。
认识数字钟表和石英表:能理解分钟单位,能够识别数字表。
自然: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并准确的表达四季星辰/风霜雪月。
季节:能够区分四季并说出不同之处。
绘本:能够带感情的讲述故事。
年/日/月:对日历的理解和认知并准确的表达出来。
本质特征的区别:例如:救护车和消防车有什么区别/一个救人一个救火。
理由的说明:能够正确的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由。
相互关联的事物(A)
(1)实物配对(同类事物配对)
给孩子看一中物品,并问他:“把它和什么放在一起?”孩子从放在桌上的几种物品或图片中选取恰当的物品或图片。
(2)图片配对
相互关联的事物:
铅笔--纸 铲子--桶 袜子--鞋子
汤匙--碗 枕头--床 牙刷--牙膏
餐巾--盘子 大衣--帽子 泳衣--毛巾
饭盒--三明治 粉笔--黑板 剪刀--纸
花束--花瓶 衬衫--裤子 磁带--录音机
录像带--录像机 手套--手 袜子--脚
球--球拍 蜡烛--生日蛋糕 油漆--刷子
自行车--头盔 篮球--蓝圈 扫帚--簸箕
水壶--杯子 梳子--吹风机 肥皂--面巾
火车--轨道 婴儿--奶瓶 蜡笔--涂色本
螺母--螺栓 锤子--钉子 割草机--草地
真空吸尘器--地毯
⑶功能性配对
比如了解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用的。
把动作和人、(影视或动画中的)人物或动物相联系
(1)某人(人物、动物)怎么说(叫)?(奶牛叫‘侔侔’)
(2)某人(人物、动物)吃什么?(小熊维尼吃蜂蜜)
(3)某人(人物、动物)做什么?(海盗寻找埋藏的宝藏)
(4)谁∕什么发出(声音)?
(5)谁吃(东西)?
(6)谁会这样(做动作)?
识别场所
(1)家里的房间
理解照片上房间的名称。
说出照片上房间的名称。
到指定的房间或场所。
说出所在房间或场所的名称。
(2)常见的房间(书刊上的房间图片)。
(3)社区中的场所(公园、邮局、麦当劳等)。
职业、社区工作人员、(文艺作品中的)人物
(1)认识人。
(2)谁(担当角色)?——指出相应图片。
(3)说出人物名称。
(4)谁(担当角色)?——口头回答。
(5)(某人)做什么?
(6)你会在哪里看到(人)?——指出相应照片。
(7)你会在哪里看到(人)?——口头回答。
(8)(人)用什么?——指出相应照片。
(9)(人)用什么?——口头回答。
相反的事物
(1)把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
(2)理解相反的事物:
家长把两张或更多图片放在桌上,问孩子:“与……相反的是什么?”帮助孩子指出正确的图片。
(3)说出相反的事物:
家长问孩子:“与……相反的是什么?”孩子试着不看物品或图片回答。
质地:“这是用什么做的?”(木头纸玻璃金属等)
(1)配对
用相同材料做的东西放在一起。
(2)理解某种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辨别性刺激(指令):“指指用木头做的东西。”回答:指出某种用木头做的东西。
(3)说出某种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辨别性刺激(指令):给孩子看衬衫,并问他:“这是用什么做的?”回答:“用布做的”。
识别描述
这是最难的一个技能水平。
家长应为这一课程的每一道题目都准备五个或更多例子做为答案。
对孩子的回答有一定的数量要求,最初只要求每道题举两个例子,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但要求不能超过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在对孩子进行提示时,应随机安排题目的次序,防止孩子的回答机械、僵化。
如果孩子的回答有创意,能举出新的例子,就要奖赏他。
(1)描述人或物品(所描述的人或物品不出现)。
(2)根据几种特征识别人或物品(要识别的的人或物品不出现)。
(3)你做什么(做饭、驾驶)?
(4)到哪里能找到(床、炉灶、方向盘、云等)?
(5)在(厨房、图书馆、诊所等)你会看到什么?
要求性言语
动词要求:走开、拿来、给我、要
名词要求:杯子、饼干、饭
句式要求:我要吃、给我饼干
对话式言语
适当的提问:在别人的表达没有明确时,有不明白的时候进行提问
问题的辨别:能够带助词和动词的语句的疑问句:和谁去的?
感情表达:能够在合适的场合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小猫好可怜呀。
反问:当自己被问时能够反问别人。
听短文:听一段故事后,能够回答故事的问题,并能说出适当的感想。
关于事实的意见:在对话中能够表达有关的自己知道的知识经验和偏好。
从第三个人哪里获取信息:在被问道自己不懂得问题时,能够自主的去向别人寻求答案。
对话时的礼貌: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不会无视别人的任何问题。
对话的主题:能根据对话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那个是什么:在对话和讲故事里进行推测。
表扬对方:能够表扬对方的外表和行为。
介绍自己所持的物品:能够在众人面前清晰的介绍自己的物品。能聊和物品相关的话题。
讨论:根据指定的议题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根据,和别人意见不相同时能够解决和与妥协。
要求性的非语言交流
手指提要求:想要吃东西的时候,用手指向要的物品。
对视完成基准:在发出指令“看这里”孩子能够看向发指令的人2秒以上。
物体功能性指令:喝水。孩子能够拿着杯子表示要喝水。
对视:在孩子提要求的时候,能够和大人进行眼神交流和对视表示需求。
回应:在被叫到名字的时候,孩子能够用肢体语言或言语表示回应,如,眼神看向大人,侧耳倾听,有声音回应等等。
用卡片提要求:在孩子不会语言模仿或者发音困难的时候,孩子用相对应的卡片来表示自己想要的东西。
叙述性的用手指物:指令“指一下..”孩子会指不在自己身边的放的远的东西。没有要求时会自己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视线追踪:大人看那个,孩子拿那个。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着,大人看孩子斜后方5次中有三次能够会过头看向同一个方向。
共同关注:看到感兴趣的东西会指,并看着大人眼睛。
动作表现:在说话的同时能够自觉的加上动作表现,也能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思。
理解动作表现:能够说出15中动作表现得意思。
辨识对方的心情:能够辨识对方心情的好坏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识字:能够认识简单的小写数字和简笔文字。
数字:能够进行唱数到两位数,点数等等。
一共几个:任意问“..有几个”孩子能够正确的回答。
写字:简单的数字和简笔文字。
图画和文字的区分:在发出文字指令和画画指令时能够区分并图画出来。
读懂句子:在纸上写上两个词的短句形式的指令,让孩子看后能够完成/在纸上写两个词的短句,让孩子看后找出对应的卡片/孩子看到短句后能够做出反应。
加法:不用实物的提示能够完成一位数的加法。
写句子:看了照片后,能够根据相应的情况写出简单的句子。
减法:能够完成一位数的减法。
写信:不需要大人的辅助能够简单的写信。
写日记:能够用日记的形式把当天的事情写下来。
二位数计算:能够完成两位数的加减法。
一个人玩以及物体的操作:简单的手工操作,能连续5次自己将积木放在盒子里,能连续将磁铁贴在板上。
把什么东西放进去的玩具:滚珠等玩具能一个人玩一分钟以上。
配对游戏:把各种形状的积木塞进各个形状的洞里的那种玩具,一个人能玩2分钟以上。
吹哨子:自己会吹哨子和泡泡。
三轮车什么的能骑的玩具:一个人能玩5分钟以上。
物体操作的基本动作:拿推,玩等等。
使用工具:简单的操作,并正确使用。勺子,杯子等等。
搭积木:孩子会搭3-五块积木。
叠纸:纸张对叠,误差在4毫米之间/折三角/五次以上对折以及简单的手工叠纸。
游戏机:独自玩3分钟以上。
演奏乐器:能够按照指令能奏完几支曲子。
使用机器:洗衣机,电视机,冰箱,手机等等。
画图加强版:能够画小人(有鼻有眼有胳膊)/有背景的图画风景。
能画出自己经历的事情:能回忆自己经历的事情并画出来。
玩沙:在沙坑里能够自己进行堆自己想象中的东西玩。
唱歌:自己能够跟着节奏唱歌/自行唱一首完整的歌曲/能够和别人合成一首歌曲。
水彩画:简单的绘画/在大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画前准备和画后收拾。
想象力
想象游戏:例如将积木连在一起是火车,把一个东西想象成另一个东西。可以从扮家家开始玩起。有些孩子想象力比较差,可以到4-5岁位最迟。
扮演布娃娃说话:孩子能够假想自己就是布娃娃和别人进行对话。
看起来像什么:给孩子看一个特症不明显的图案,让孩子说说像什么?
看图想象:给孩子看绘本的图案,让孩子想象图画里的人要说什么。
编故事:刚开始可以看图讲故事,子啊到后面根据一个线索自行讲故事。
自己做绘本: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够画出简单的绘本并文字。
选取故事的时候,难易程度可以大概根据这个层次划分来。最简单的故事是单纯描述性的,再是有逻辑关系的,难的是情感体现。
除了生活中贯彻随时教的原则之外,讲解动画片、讲故事绘本、看卡片等等,都是提高认知理解的办法。
和别人玩配合的游戏以及社会性
有身体接触的游戏:举高高,手指操等等。
可以骑的玩具:在大人的引导下孩子能够不逃离的完成和小朋友的比赛。
扮家家:玩医生,警察,厨师等等。
去公园:在公园不给其他的小朋添麻烦的自己玩。
回应:在别人上前打招呼或者拍手的时候能够回应别人。
物品的交涉:能够交换物品进行玩耍。
玩球的互动:能接住别人扔过来的球,并在扔还。无中断的玩法有10个回合。
物品归属感:有自己东西不要别人碰的意识,知道防着大人的拿自己的东西。
社会知识的理解:金钱概念,游戏规则,社会常识,等等。
捉迷藏:自己找时能够找到人,自己藏时不被人找到。
石头剪刀布:能够理解游戏规则,每次出拳的时候有变化。
他人的视点:用一块每个面都有不同的图案的积木,推测自己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图案是什么/把东西藏在别人看不到而自己能看到的地方。
推测他人的感情:即使看不到表情,也能够根据别人的行为和语气太推测对方的清晰。
对人的评价:好坏之外懂得用其他的词语进行适当评价。
理解复杂的游戏规则:跳绳/打沙包/打游戏等等。
说谎:故意说谎骗对方/能区分善意和恶意的谎言。
援助行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自己能够进行帮助。
读懂气氛:根据身边的人表情和行动来区分,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如紧张的气氛,严肃的气氛,伤心的气氛等等。
能使用吸管:自己用吸管喝水。
让大人帮忙刷牙:不会厌恶大人帮忙刷牙,刷牙不会咬牙刷。
自己洗手:能够自行的进行手心手背的搓洗。
自己穿鞋:自己能够比较容易的穿脱鞋子。
自己穿衣物:自行穿套头的衣服。
擤鼻涕:能够自己用纸巾擤鼻涕。
刷牙:自己刷牙,上下左右。
用托盘运水:在杯子里倒一半的水用托盘运到指定的位置水不能撒到托盘里并将杯子放在指定位置。在逐渐增加到7分满。
理解信号灯:能够区别红绿灯,并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走。
漱口:会在嘴里含水并进行漱口。
洗澡:可以自己开水龙头进行冲洗身体,自己大沐浴液,自己擦拭身体。
扫地拖地:能够运用扫把和拖布进行卫生打扫。
漱口:能够让水在嘴里停留很久且可以咕嘟咕嘟的。
抹布:可以用抹布进行擦拭并处理抹布上的脏东西(洗干净并拧干)。
洗头:能够自行冲洗并涂抹洗发水。
买东西:能够买10块钱以内的东西并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单脚跳(左右换跳)、侧滚翻、前滚翻、双脚跳、向前跳、向后跳、蛙跳,蹲走,踢球,踩得到滚动的球、拍球、运球等等。
先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给归归类,再进行类别教学。
先从把物品归为较具体的群体做起,然后逐渐教会儿童把东西归类为更加抽象的群体。
比如先认识归类各类动物:狗类、猫类、鱼类。。。,然后再提升归类为动物这个大概念。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5—9个项目,为了夸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记忆单位(如将单个的汉字变成双字的词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然后把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训练要把熟识的内容和生疏的内容混在一起,并且要重复(每次训练开始都要把先前的内容重温一遍),直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卡片(事物)记忆训练和生活事件记忆训练都是一样。
生活记忆训练:先训练前几天的事,接着训练前几个星期的事,再训练前几个月的事,最后训练一年前的事。
首先训练直觉行动思维,接着训练具体形象思维,最后训练抽象概念思维。
思维训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理解、分类等。很多训练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是联系在一起的,训练时要按部就班进行。
如概念中的数的概念首先训练能口说10以下的数词,能点数5以下的实物,但说不出实物的总数;再训练点数后能说出总数;能进行少量实物加减运算;能按数取物(5—15个);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借助实物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最后训练20以内的加减法(直觉行动思维):是与对物体的感知,跟孩子自身的行动分不开。
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只能在动作中思考感受自己所接触的事物,只是一种行动的思维)。
听觉辨别——真实的声音。
把能发声的物品放在桌上,例如,挤压玩具、响葫芦、铃、能发出警笛声的玩具车。给孩子听一种声音,并对他说:“找出相同的。”如果要进行提示,就当着孩子的面用那种物品发出声音,让孩子模仿动作并发出相同的声音。逐渐过渡到不当着孩子的面用那种物品发出声音,以次逐渐减少提示。
(1)从物品中选择。
(2)从图片中选择。
(3)从看不到的物品或图片的情况下回答。
听觉辨别——录音。
(1)从物品中选择。
(2)从图片中选择。
(3)从看不到的物品或图片的情况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