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语言、有需求和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沟通方式的特殊儿童。而且,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只是由于疾病的原因,许多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呈现出“婴儿化”倾向。但是实践又告诉我们,及早进行早期干预(实施科学的教育康复),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疾病状况的。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用这一观点观察儿童的个体心理发展,人们不能不承认环境、教育在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质量、儿童活动的质量、社会交往的质量也就决定着儿童成长的质量。维果茨基认为,“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生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在维果茨基看来,高级心理机能不是生物学上形成的,乃是内化了的社会关系,甚至在内化为心理过程时,其实质仍是准社会的。人们对着自己仍保留着交往的机能。如人在思考问题时就是一种自我交往”。
(一)充分认识影响孤独症儿童发展的相关因素
根据维果茨基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我们要进行科学的教育康复,重要的就是必须弄清楚在孤独症儿童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相关因素。通过解读上述维果茨基的观点,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作为“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具有“使间接的生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促进语言这种“精神生产的工具”作用发挥的原动力,则是“内化”。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就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就使心理活动得到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长期以来,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过程中,虽然注重了语言的发展,但是却忽略了环境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忽略了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这一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