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当孩子出现多动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协调、笨手笨脚、反应迟钝、过度敏感、害怕去陌生环境....等表现时,做“感统训练”仿佛迫在眉睫。
但您对感觉统合真的了解吗?它和粗大动作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别急,我们往下看......
一、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
这三个原则就是艾尔斯感觉统合理论里最基本的理论假设,分别是发展基石(buildingblocks),适应性反应(adaptiveresponse)和内驱力(innerdrive)。
发展基石
所谓的发展基石,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感觉统合是在不断发展中的,并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也就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石。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孩子会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每一种活动以掌握各种感觉和动作因素,不断的整合各种功能,形成更具组织性的更复杂的高级功能。
就以走路举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走路的发展历程:先能保持头部直立,然后才能学会坐;先能四肢爬行,然后才能双脚站立行走。
虽然很难看出来,但是感觉也是按照同样的顺序在发展的。
开始,感觉的发展会告诉儿童关于他自己身体的信息和重力的信息,这些感觉会成为他进一步发展听觉和视觉的发展基石,这些远端感觉又会告诉他远距离物体的信息。
事实上,阅读能力就是很多感觉统合发展基石的最后产物,而这些基石都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早期的感觉运动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对于其他学业行为、情感发展也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这些能力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儿童早期感觉运动发展之上的。
适应性反应
第二个原则就是适应性反应。熟悉感觉统合理论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词,适应性反应是感觉统合的关键,最有效的感觉动作整合是发生在对感觉信息的适应性反应中的。
在这种适应性反应中,一个人可以用一种有效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身体和周边环境的信息。
比如:
一个人撞到了我们,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重心以获得平衡;如果你把一个婴儿肚子朝下放到床上,他可以抬起头,可以翻身,以让自己更舒畅的呼吸;而对于一个更大一些的孩子,穿衣服、玩玩具、骑自行车等,都需要很多的适应性反应。
在我们的身体可以有效的产生适应性反应之前,我们必须组织来自我们的身体和环境的信息。只有在我们的大脑知道所处的是什么情境,我们才可以适应情境。当一个孩子可以产生适应性的行为时,我们就知道他的大脑是可以有效组织感觉信息的。
除此之外,每个适应性的反应又可以促进更高一级的对感觉信息的统合。一个组织良好的适应性反应,会使大脑处于一种有组织的状态。一个孩子为了统合各种感觉信息,他需要尝试适应不同的感觉信息。
比如:
一个孩子骑自行车,他为了维持自己和自行车的平衡,他必须感知对重力的感觉和对身体移动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前庭觉。
只要他偏离重心快要摔倒,他的大脑就会统合快要摔倒的信息,然后形成适应性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性的反应包括转换身体重心以保持身体在自行车上的平衡。如果这个适应性的反应没有产生,或者产生的太慢,孩子就会从自行车上掉下来。
如果他因为无法正确感知对重力和身体的感觉,那他可能始终无法产生适应性的反应,最终可能干脆就拒绝骑车了。还有一个适应性反应就是让自行车按照孩子自己想要的方向行驶起来。为了知道他自己、自行车和一棵树的距离,他的大脑必须整合视觉、身体感觉和对重力的感觉的信息,然后大脑要使用这些信息去计划一个绕过树的路线。
自行车骑得越快,感觉刺激会越强,适应性反应就要越精确。如果一个孩子骑自行车撞上了树,那意味着他的大脑无法统合感觉信息或者统合的不够快。当一个孩子成功的学会骑行车,他的大脑会学习到更多关于重力、空间和他自己身体的感觉信息,也会知道他的身体是如何移动的,以后骑自行车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这就是感觉统合发展的过程。
内驱力
第三个原则就是内驱力。每个孩子都有发展感觉统合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需要告诉他们去爬、去站起来,孩子内在的驱力自然会引导他们这么做。看看那些孩子们是如何在环境中抓住发展的机会,然后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直到成功,我们就知道如果没有感觉统合发展的内驱力,我们是不会发展起来的。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条件适宜,它就要破土而出,生根发芽,我们人也一样。生命本就如此。
二、儿童发展的里程碑
接下来我们可以运用前一部分学习到的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来理解感觉统合和大运动发展的关系。根据孩子的发展里程碑,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应该有的适应性反应是什么样子的,而每个适应性反应的背后都整合了哪些感觉,这些感觉的成功整合又是如何形成了之后更复杂技能的发展基石。
我们来看看儿童发展的里程碑。相信大家在很多课程里或是各种评估量表中,都会看到很多详细的儿童发展里程碑。我不知道大家学习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反正我学起来会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根本记不住。
后来,我从一位老师那儿学到一种方法,就是先不着急去记那么多细节,先把几个关键的节点找到,记住关键的信息,这样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我们这次主要讨论0-1岁的发展里程碑。我们可以把0-1岁的发展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一个是0-6个月,一个是7-12个月。在6个月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到独坐,12个月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到站立并且开始行走。掌握了这两个关键的阶段,我们剩下的就是填补中间发展的空白了。
0-2个月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阶段,0-2个月。这个阶段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孩子的主要运动方式就是原始反射,比如抓握反射、觅食反射、门罗反射和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原始反射是不需要学习的,是孩子与身俱来的。原始发射的功能就是生存。
我们现在选择几个原始反射来分析一下儿童的感觉统合是如何发生的。
以觅食反射为例,当我们触碰儿童脸颊时,儿童会转向被碰触的一侧。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小婴儿的神经系统发生了什么?首先,他感受到了被触碰,这是触觉引发了儿童的反应,然后婴儿会转头,在转头的过程中,头部位置的变化会产生前庭觉。婴儿姿势机制的发展就是一个抗重力的过程,而这正是前庭觉的发展。
只有当儿童可以很好的整合来自重力和移动的前庭觉信息,才可以在后期的发展中发展出更好的平衡能力、姿势机制和双侧统合等能力。同时,婴儿在转头的过程中,颈部肌肉还会产生本体觉信息,这将有利于颈部动作机制的发展,婴儿逐步发展出的抬头等能力,需要颈部肌肉的收缩和力量。当婴儿吸吮和咀嚼乳头,口部的本体觉刺激会给婴儿带来愉悦和安慰,而这正是大脑的感觉调节能力。
我们再以门罗反射为例,突然的前庭觉、本体觉或者听觉刺激可以引发孩子的门罗反射,孩子会四肢张开,肌张力升高,并伴随紧张的情绪和急促的吸气,之后姿势会回到屈曲状态,然后肌张力降低,呼吸放缓。婴儿此时的动作反应正是我们的第一个全身动作模式,为未来姿势机制的发展奠定基础。还有,婴儿此时从紧张恢复到放松的过程,也是大脑对感觉的调节过程,对之后大脑的感觉调节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3~4个月
第二个阶段时3-4个月。这个阶段婴儿的典型发展包括头部在中线位置占优势,对称姿势占优势,手可以在中线处相握。此时儿童的头部已经不像前两个月那样,几乎无法让脸颊离开床面,而是可以抬头到90度的位置,可以做到手肘撑地。
大家如果学过A-SSPDD的评估,一定会发现在姿势维持、平衡等评估项目中,我们都要观察儿童的头部和身体是否保持中线位置,为什么保持中线对儿童的发展如此重要。大家可以想象,以听觉定位为例,如果我们要辨别声源方向,我们只有在头部保持中线位置时,我们才能更好的辨别声源,否则我们无法准确的判断声源位置。这会影响我们空间知觉的发展。除此之外,全身的协调性也受此影响。
当儿童的头部可以抬的更高,儿童的视野会更开阔,会整合更多的视觉信息。儿童在头部移动时,要保持视觉的稳定,而这需要大脑整合来自内耳的对重力和移动的感觉,这是前庭觉,还要整合来自眼部肌肉和颈部肌肉的信息,这是本体觉。这对未来的阅读和保持身体的平衡,至关重要。
5~6个月
第三个阶段是5-6个月。这个阶段,婴儿在趴着的姿势时,可以做到手肘伸直来撑地,并且可以左右自由的翻滚。一开始婴儿保持坐姿时需要双手向前撑地,然后逐步解放双手,可以做到独立坐稳。
这个阶段的感觉统合发展过程,我想大家一想就会很清楚。婴儿在趴到坐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抗重力的过程,重力和移动的信息刺激内耳,传递给大脑关于重力和移动的信息,产生前庭觉。然后刺激颈部和背部肌肉收缩,产生相应的本体觉信息,儿童要想保持坐姿,还要位置平衡。儿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不断的整合各种感觉信息,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反应,然后为将来的爬行、站立、行走和维持平衡等,奠定基础。
7~10个月
7-10个月时,儿童可以到处移动了。一开始儿童用腹部爬行,然后逐步采用效率更高的手膝爬的方式,儿童还可以做到趴姿向坐姿的转换,这比只是独立坐稳难度可大多了。这时的儿童也可以做到抓着物体站立了。
儿童移动要整合大量的感觉信息。前庭觉、本体觉、触觉和视觉等信息,都会被大脑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身体力行的去“感觉”自己与物体的距离、物体的大小等,这就是未来空间知觉发展的基础。并且,儿童在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这对儿童个体概念的建立意义重大。
11~12个月
最后一个阶段,11-12个月,我们终于要迎来儿童的站立了。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爬得更远,探索更大范围的空间。然后学会站立,并且可以行走几步。
学会站立,是之前感觉统合过程的最终产物,也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基础,这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
并且在这个阶段,随着儿童探索范围的扩大,孩子会把自己跟环境结合起来,体验到更加丰富的感觉信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关于感觉统合的粗大动作的发展,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粗浅的分享,希望对大家理解感觉统合的基本原则和感统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