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孤独症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非常多的成绩。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发现,在症状出现前,人工智能可以提前辨识出孤独症儿童。这是一项令人激动的发现;
美国的一家“行为成像(Behavior Imaging)”公司,使用一种叫“自然观察诊断评估系统”。父母上传视频至程序,然后由医生进行远程诊断。这种程序更多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比如提醒医生可能存在的漏诊行为;
另一个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应用是美国加州科纳公司(Cognoa)开发的孤独症筛查工具,并得到FDA的批准。这个工具是一个移动应用程序,父母可以在没有训练有素的评估人员的参与下使用。它通过回顾多项选择题的答案以及孩子的视频,提供意见。
2020年,美国研究者推出了定制化的机器人“Kiwi”,与一台平板电脑相连。儿童在平板上玩游戏时,Kiwi可以评估儿童的表现,并给出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除了诊断,在人工智能与孤独症人士的相处中,研究者们也颇有成就。
孤独症人士经常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感到不知所措。社会期望、感官挑战、表达性和感受性语言困难以及注意力问题等等都可能成为阻碍。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许多创新性研究团队开始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来教育和吸引孤独症人士。
2012年,马来西亚研究者发现,机器人与孤独症儿童的互动能够抑制儿童的某些孤独症典型行为。而且,与人类相比,孤独症儿童倾向于与机器人有更多的目光接触。
各国研究者们开始进一步创建和训练机器人与孤独症儿童互动,其目的是让孤独症儿童练习识别面部表情,进行社交互动,并对社交线索做出适当的反应。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编写了一个机器人程序,利用视频、音频、心率和皮肤出汗的测量数据来整合孤独症儿童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以及有关预期与适当行为的信息,机器人可以理解孩子的行为并对其做出反应。
无疑,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为孤独症领域开拓更多的可能,但尚不可过于乐观,其用于干预孤独症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制造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很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支撑。
其次,智能机器人都有一定的使用程序,需要它的直接使用者——孤独症儿童先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一定的动机和独立操作能力,这对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最后,虽然有些孤独症儿童更愿意与机器人互动,而不是与人类互动,但尚不清楚这些孤独症儿童是否能够将在应用程序中的练习所得应用在人类玩伴身上。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已经在逐渐突破孤独症领域的局限,为这一群体的干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但目前阶段尚不能满足数千万孤独症人士的诊断和康复需求。
期许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可以广泛应用到孤独症群体中来,为孤独症人士的干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