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有可能治疗孤独症基因的新方法:他们运用实验性的抗癌药物,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孤独症的症状逆转。
实验证明,超过7%的孤独症病例与染色体缺陷有关,人类许多感觉、社交、运动和行为方面的障碍都与基因有关。
一些失去了部分16号染色体的孤独症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语言表达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他们被称为16p11.2缺失综合征。
现在,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有可能逆转这种孤独症基因形式的方法。英国加的夫大学的Brambilla教授带领科学家们使用治疗癌症的实验性药物,以恢复具有孤独症症状小鼠的大脑正常功能。
研究小组认为,人类的16p11.2微缺失,是最常见的与孤独症相关的基因复制数变异之一。但他们还不清楚染色体缺陷与神经发育状况之间的关联。因此,他们设计了一个小鼠的染色体缺陷模型,来做病理生理学方面的检查。
他们发现,存在缺陷的小鼠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异常的症状,包括多动症、母亲行为异常、嗅觉感知问题等。此外,有16p11.2缺失的小鼠体内的ERK2蛋白质水平较高。由于专家们正尝试将ERK2用于癌症治疗,他们便在缺失16p11.2基因的小鼠身上测试了实验性药物的抗癌效果。
这类药物使ERK2无法进入啮齿动物的大脑,从而让存在孤独症症状的小鼠的行为、神经和感觉症状得到逆转。Brambilla教授表示:“在16p11.2缺失的小鼠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新型ERK通路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它们的分子、解剖学和行为缺陷。”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导致16号染色体缺陷的人出现孤独症症状的蛋白质,通过限制它的功能,这种试验药物一方面可以缓解成年小鼠的症状,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基因易感的小鼠天生患有孤独症。”
这项研究对人类意味着:对于那些已经筛查过基因异常的,尽管治愈她们已经患有孤独症的胎儿是不可行的,但在孩子出生之后,及早治疗可以极大地改善孤独症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