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谱系家长,如果在你面前放一个计时器,计时10分钟,让你表扬一下自己的孩子,且时间上不缩水,必须说满10分钟,你可以找到孩子的优点并表达出来吗?
一位妈妈是这么表扬她的自闭症女儿的——
我女儿现在在北京一家意大利餐厅工作,工作岗位是在吧台调饮料、做咖啡、洗漱餐盘和杯子。她每周要工作5天,休息2天。她跟我讲:“妈妈,我平时好好工作,休息时我也会非常享受生活。”的确,她周末有很多约会,有和心智障碍群体孩子的约会,也有和志愿者的约会,还有和亲戚朋友的约会,她还会参加餐厅的团建,所以她生活丰富多彩,以至于许多人都羡慕地跟我讲,他们也想做我女儿这样的自闭症,比很多普通人都过得有滋有味。
女儿是我们家的宝藏女孩儿,她能够改变许多我们改变不了的,这是我对她的评价。
她是一个非常阳光的孩子,真的看到她的话你会发现,身边这么阳光真实的孩子不多,她会让我们找到失去的很多东西:她不会察言观色,包括目光对视现在也不能百分百做到。她真实到可以把我们每个人想说但又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敢想但又不敢做的行为做出来,她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她做事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她得罪了别人可能都不知道,但她依然大胆地做自己。
她还是一个喜欢自言自语的人,但是她现在知道什么场合可以自言自语。
她焦虑时还会抠手,因为抠手影响了她第二份工作,手感染了,这才换到现在餐厅的工作。
她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变化的孩子,每到变化她会哭,说:“妈妈我害怕,为什么这个世界总在变,我不愿意改变。”她的许多紧张焦虑都来自于她对这种改变的不接纳。
她也是一个遇到事情比较不会解决,会着急的孩子,她的情绪管理现在还是有一定问题。
她还是一个完全可以啃老,但依然在努力证明自己可以谁都不靠的孩子。这是她的就业辅导员对她最好的评价。她非常吃苦能干,为了能去工作,克服了好多以前的特质,可以每天站立八九个小时,相当让我佩服。
她出入小区非常怕狗,每当见到牵狗的人,她一定会大喊“我怕狗”。对方一听,会马上把狗牵起来给她清路,所以小区养狗的人都认识她,只要她出没,一定会把路让出来给她先走。
她也非常怕小朋友,因为她特别不愿意这些小孩儿管她叫“阿姨”,她还想当姐姐。
她非常不喜欢吸烟的人,如果在路上碰到有人吸烟,她会躲闪。
你要是短暂和她接触后会发现,她是一个社交型自闭症,很爱说话,很多人看不出来她有问题;有人觉得她比较任性、比较自我;也有人说我女儿没有问题,是我们家长有问题。其实,她现在的心智发展水平基本和同龄人平行,但遇到问题时,限于她的智力水平,会需要我们从旁支持。
没有疫情时,她会每周独自在外边选择喜欢的餐厅吃饭,虽然垃圾食品是妈妈不愿意让她吃的,但我们也明白,她得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会放手让她去试。她也会自己逛街,买喜欢的东西,哪怕上当受骗,但这个经历非常宝贵。她也愿意和同龄人一样,她会观察同龄人的穿着打扮,买一些人家穿起来很漂亮时尚的衣服回来,但穿在她身上会非常地不适合,这也是在探索。
女儿真的是天使,她的出现,从小了说,改变了我们家,改变了我周围的人;往大了说,她改变了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让我们能认识到,她是一个有着小小的倔强、小小的执着的人,她在努力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
上面讲述的妈妈叫林捷,是一位医生;她的女儿叫芊芊,是一个自闭症女孩儿,27岁。
下面,我们听林捷讲一讲芊芊的成长,这不仅是家庭经历的分享,林捷老师也提到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小城市资源匮乏,家长该怎么办?
►如何接纳孩子?
► 高功能自闭症就更好带吗?
► 情绪管理怎么做?
► 高功能自闭症人士以后的出路是什么样的?
……
以下为林捷老师的自述。
“她没去过干预机构,但经历很丰富”
芊芊两岁多第一次到北大六院就诊,因为年龄不够,医生没有给出明确诊断,但去医院后我们发现,她真的是与众不同。
我们当时没那么多选择,鉴于芊芊程度比较好,也没有适合她的机构可去。我就加入了北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协会,买回来仅有的几本书开始学习。平时就尽量多带她出去,多参与小朋友的互动,多接近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不断给她刺激。
芊芊虽然完成了9年义务制教育,但整个过程非常折磨家长:她经常上着课就跑出去了,到操场上玩树叶或者在攀爬架上坐半小时;她到四五年级大小便才清楚,之前尿到裤子里都不自知;她学起知识来相当费劲,好像不太会听讲,注意力也不集中,都是课下我来补。不过,从诊断那天起我们就认为,学业对这样子的孩子不是最重要的,这条赛道走不通,可以走别的赛道,我们就转向带她画画、弹钢琴、跳舞,芊芊在这些方面表现不错,坚持练芭蕾六年,吃喝玩乐上一点不比别人差。
我们当时也在想,以后是养她一辈子,还是她养自己一辈子?最终决定培养她自食其力的能力,学习生活自理,所以特别小我们就带着她一起做家务,许多精细动作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初中毕业后,芊芊学业非常差,要么去培智学校上职高,要么去私立学校。我们先让她上了一年私立学校,但她经常与猫为伍,很难交到朋友,学业也完全听不懂。
不得已又转到培智学校的职高部,我当时觉得有点亏,每次走到特校门口都会哗哗流眼泪。但现在来看,这4年对芊芊帮助非常大,让我们知道她是有能力工作的,关键是家长要舍得放手,让她出来接触社会,其实无论她能不能工作,她都有权利和同龄人过一样的生活,品尝喜怒哀乐,而不是被我们安置、包养。
培智学校还没毕业,她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去实习、工作,非常羡慕,但因为她自身情绪不稳定,影响了她的就业。
我就找到“我们的家园”这家民非机构,他们专门给残障孩子提供康复、就业等方面的培训。芊芊的就业辅导员带她一起写简历、参加招聘会,这些丰富的经历让芊芊明白,找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也非常配合就业辅导员,学会了自己骑车,独立坐公交和地铁。
在“我们的家园”帮助下,芊芊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烘焙坊烤面包,她一干就是三年,后来因疫情烘焙坊不做了,她无地可去,非常痛苦。因为她是挣过钱的人,不愿意在家里待着。她当时经常跟我说:“妈妈,要不然我去肯德基、麦当劳当小时工?”她想出去证明自己。
这期间,她跟陪伴她的同龄志愿者小夏成了好朋友,小夏鼓励芊芊去喜茶面试。对我来讲这都不敢想象,没想到她居然成功了。在没有就业辅导员而是完全靠自己的情况下,芊芊在喜茶做了一年半的兼职。
不过,因为在喜茶长期从事洗水果、泡水果、消毒水果、切水果这样的工作,芊芊手部感染无法再做,我再次联系到“我们的家园”,又是她的就业辅导员帮她推荐了现在这份工作。
梳理来看,芊芊从小到大没有去过任何干预机构,但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和培训,包括音乐、绘画、芭蕾等。因为她,北京林业大学专门成立了彩虹宝贝心理干预团队,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开始陪伴我们的孩子。
芊芊学过三年烘焙,我也跟她一起学习,现在我们家的生活品质非常高,月饼、蛋糕都是自己做,我们会把这些点心包上精美的包装,送给她的同学、老师、小区物业,展开“月饼外交”“饼干外交”,这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特别好的通道。
她还参加过一些训练营,跟普通孩子一块去露营、去骑行,克服怕脏、怕冷、怕雨淋的困难,这提升了她的社会适应性,同时锻炼了她的体能,现在她每天站立工作8-10个小时完全不休息,很多大人都做不到。
所以,这里也想提醒小龄家长,不要心疼孩子,他们精力旺盛,可以通过运动释放出来,否则就会在家里折腾父母。
“不要跟我说别人的孩子,我女儿最好”
芊芊怎么样看待自己谱系的身份?她知道自己是自闭症人士吗?
首先是我和家人对这个标签的认知。从诊断那天起,我就跟先生做好分工,他主外挣钱养家,我主内把芊芊带好,把家庭和工作维护好。
芊芊属于高功能,带出去不深入交流的话,很少有人能发现她有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掩盖。我母亲曾经说,你没必要把咱们家的事说出去,有的亲戚朋友也不愿意,但我从来没有向任何人隐瞒过芊芊的问题:她是我们的孩子,她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全接纳,而且也要让周围的人接纳她。
芊芊爸爸也是,我经常跟她爸爸念叨,张三家孩子怎么好,李四家孩子出国留学了,她爸爸就会熊我一句:“不要跟我说别人的孩子,我觉得我女儿最好。”这坚定了我要给芊芊搭建一个良好社交环境的信心。
因为我们的开放心态,家里也经常提起“自闭症”这个词,芊芊从小就不懂自闭症是不好的。记得当时我们从残联拿到残疾证回家的路上,我坐在车里哭,芊芊根本不懂我为什么哭,那时我觉得很委屈:“我们家领了残疾证,我的女儿都不懂为什么?”
后来芊芊上小学了,她开始认为她不是自闭症,别人才是。
再大一点,她尝到了自闭症的“好处”,拿了残疾证好多公共场所都能免票。有一次去前门看大碗茶演出,残疾证能享8折优惠,她看着排得很长的队伍,就跑去跟后边的人讲:“你们不要在这儿排队了,你们赶快去办残疾证,办残疾证能打折。”
后来,芊芊不愿意做自闭症了,而愿意当自闭症的志愿者。她不愿意和自闭症人士在一起,而是和陪伴他们的志愿者一块玩。再后来她干脆拒绝,觉得自闭症不好,被别人小瞧,很不光彩。这个阶段她特别矛盾,觉得自己不是,但又觉得和普通人还有差距,她很痛苦,不愿意和圈里的孩子出去互动,而是和普通人在一块。
过了这个阶段后,她开始接纳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她通过比较发现,还是和自闭症群体在一起更舒服,她在里头程度最好,是圈子的中心,而和普通人在一起压力很大。
现在她还是处在矛盾当中,但我相信,芊芊对自闭症的认知一定还能达到更好的高度,能够认知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和圈里人以及志愿者交朋友的经历,对芊芊的社交提升很大。和群体的人在一起,她愿意当老大去管别人,但有的孩子不愿意被她管,会欺负她,芊芊也会害怕,会调试自己。
跟志愿者互动又是另一种情况,有的志愿者觉得她是特殊需要孩子,会居高临下地照顾她,我认为这多少有些不平等,更希望志愿者平等地和芊芊交往,不迁就她。
志愿者小夏和芊芊的交往对我很有启发,小夏非常平等。一次,她俩骑共享单车去吃饭,芊芊不小心把饭盒落在了车筐里,她去找的时候,单车已经被别人刷走了,自闭症孩子认死理,再给她买同样的饭盒也不能接受,所以她非常伤心。
芊芊通过向旁人求助,干脆带着小夏去派出所报警。警察问她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父母电话和家庭住址,这些我教过她,是秘密,不可以和任何人讲。结果她就跟警察讲,这是个秘密,不可以讲。警察就发现,这孩子有点不一样。
小夏就跟警察解释芊芊的情况,并且说饭盒对芊芊很珍贵,希望能帮她找一找。在派出所的一个多小时里,小夏一直陪着芊芊。她后来跟我讲,她觉得芊芊非常勇敢,要是自己丢了东西,可能没有胆量报警,因为芊芊,她第一次走进了派出所,这个经历对她来说也非常宝贵。
我发现,志愿者看事情的角度很不同,要是我一定会劝说芊芊不报警,想别的办法来解决。小夏就用她的方式陪伴芊芊,这种经历都是财富。
芊芊工作时,同事们聊天不怎么带她,她也插不上嘴,我就跟芊芊讲,尽量少说话多做事,说多了让人讨厌。因为她会反复问一些她感兴趣而别人不感兴趣的问题。芊芊就记住了,知道要忍着少说话,多去观察别人。有时晚上回来,她瞪着眼睛说:“妈妈,我今天使劲观察了,谁谁谁又不高兴了,但好像不是因为我。”以前,她很难观察别人,很难有目光对视,现在已经有了这种互动意识。
所以,家长一定要把孩子带出来,不能藏着,即使内向型的家长也要带出来,越不出来,孩子见的场面越少,见的人越少,就会越偏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个过程中要多引导,没有捷径,就是去接受捶打,哪怕失败。
小地方没有大城市的资源怎么办?
有家长说,北京是首都,资源多,家长容易做事情,小城市资源匮乏,没政策、没钱、没有公益活动,甚至连家长组织都没有,这样的孩子怎么办?
我想说的是,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我因为芊芊而给她铺建了一个浓密的支持网络,这个网络不光在圈子里,更多要让圈外人士加入进来,给她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
搭建网络的前提是,家长不要因为害怕歧视而把孩子藏起来,每一个人都是小小的倡导的种子,就看你能不能为孩子站出来发声。
具体分享一下,如何从自己的社区入手,搭建支持网络。
(1)北京现在在打造15分钟生活圈,各种生活设施15分钟内都能在社区周边找到资源,比如老年驿站、小饭桌、益民书屋等,有没有可能带孩子到社区做志愿者?北京现在有家长在带孩子做垃圾分类,孩子做得很认真,他们出现在社区,是以志愿者而不是被照顾者的身份。
(2)观察一下你所在的社区/楼栋,居委会负责助残工作的是谁,楼门长是谁,是否可以请人家吃个饭,或者送上孩子做的小礼物,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一看有这么个孩子也挺不容易,也许哪天就会帮到你。
(3)利用好孩子的刻板和兴趣爱好。
芊芊小时候特别喜欢小区一辆帕萨特车,只要这个车一出来,她就追着跑。因为这个,我们和车主成了朋友,称他为“帕萨特叔叔”。我们家有事需要帮忙的,“帕萨特叔叔”都会主动伸把手。
还有“电瓶车阿姨”,芊芊从家到地铁口要骑车10分钟。有时为了快,她经常看到哪个阿姨在骑电瓶车,就过去跟人家说:“你能给我带到地铁口吗?”哪怕素不相识的人,她也敢搭人家车。
我只能跟人家说对不起,告诉她芊芊的问题,对方慢慢就了解了自闭症原来是这样的表现,以后不忙的话,还真会给芊芊带到地铁口。
还有,芊芊下楼动作很快,下去后一定要找到素不相识的人,问人家哪年哪月哪日生,穿多大号的鞋?这样我又链接到很多被她问问题的邻居,这些邻居看着她长大,知道她工作了,都替她高兴。
还有门卫,我们经常给门卫送吃的、水果,加深联系。
小区的健身房教练、美容美发的tony老师,都可以成为链接的资源。我们的孩子本身就需要健身,可以锻炼他自己去健身房的能力。因为这种链接,有爱心人士会给我们捐助健身项目,在特定的时间段,我们的孩子能到健身房免费锻炼。北京很多游泳教练专门服务于自闭症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出来,我们就不知道他们需要这样的服务。
还有社区活动,也可以多参与。我们也可以带孩子走进高校,或者让高校志愿者进入我们的家庭。
这些人都是芊芊的保护者,孩子与外界建立了联系的通道,孩子快乐,家长也能得到喘息。
(4)亲戚、朋友、同事,都调动起来。
我发现很多家庭,只有父母能带得了这个孩子,交给亲戚、朋友都没有能力带,这样家长没有喘息时间,孩子也出不来。造成越不让别人带,别人越带不了,越不敢带的恶性循环。
家长可以适当地向双方的老人、兄弟姐妹示弱,调动他们带孩子的积极性,“我很忙”“今天下班很晚接不了,能不能帮我接一下”,制造机会让他们了解孩子。这样等你老了需要支持时,孩子交到别人手里不会出现带不了的情况。
单位的同事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们单位的送爱心活动经常在“798天真者的绘画工作室”举行,我的同事经常带芊芊出吃饭。
关于情绪管理和芊芊的未来
芊芊现在最大的情绪问题就是变化,她非常适应不了事情总在变,至今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善,这没有捷径,只有让她自己多去经历、多磨合。经历得多了,她自然就知道这种变化不是人为能控制的。就像田惠萍老师说的,我们是带着自闭症孩子去过日子,每天去经历,而且不能总想着去经历成功,我们也应该去经历沟沟坎坎、苦辣酸甜,不能因为我们是家长,怕孩子受伤害就阻断他该走的路。
在这些摸爬滚打中,芊芊做出了许多改变,以前丢东西根本受不了,一定要找到才行。经历得多了,她知道大部分情况是找不回来的,弹性就更强。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技巧。芊芊有一个软肋,她最怕失去工作,我就作为一个动机,只要她出现各种情绪问题,我就跟她讲,你要这样的话会失去工作,她马上就能克制她自己。芊芊属于表达很好的孩子,遇到事会不停地念叨,跟别人分享,直到让人受不了。我告诉她,发泄要看公共场合,如果在单位受了委屈,有压力,可以去卫生间调整情绪,或者喊一喊,然后回家再跟妈妈说说这个事情,但不可以在单位一直和同事说。
关于芊芊的未来。
有家长愿意让孩子通过婚姻解决孩子的未来,我不太想这样,我觉得这宝押得有点太重了,包括生二胎,我都不愿意让芊芊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她的未来安置问题。我更愿意让芊芊有很多朋友做支撑,这样哪怕她会离开我们,她依然会有很多朋友。而且我观察到,芊芊属于情感类型比较弱的孩子,她没谁都能活,独自居住也完全不害怕,不像有的孩子非常黏人。
依据芊芊的能力,社区居家生活比较适合她,同时有专业人士来家里给她辅助。考虑到芊芊是独生子女,我和她爸爸老了以后也需要支持,所以现在已经开始花时间、精力着手为她搭建支持网络,做各种储备。
比如我在医院工作,前段时间,我就组织几个心青年到医院去认识医院设备的操作、就诊的流程。
同时我们要培养很多志愿者,通过购买服务,给芊芊找到更多同龄伙伴。现在我们年龄大了,像爬山、骑行这些项目都跟不了了,我们就会花钱请一些机构的老师来陪伴孩子们一起出游,我们孵化了一些这样的机构和爱心又专业的老师,现在就让他们开始了解我们家庭,了解芊芊的情况,如果哪天我突然有任何事情的话,芊芊的支持体系不会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