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小松的爸爸妈妈总是忙于工作,小松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
如今老两口已经年过70,原本轻松、快乐的晚年生活却因为孙子的一张诊断书,瞬间一落千丈!
早在1岁多时,小松就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了自闭症的典型特征。
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小松不会和伙伴互动交流,也不会和大家分享玩具。
小松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带他出去玩时,他会过分的开心、尖叫,或者把手举过头顶,疯狂挥手。
就算小汽车迎面开过来,他也不会躲避。他也很少对大人的呼喊做出回应。
所以带娃很心细的爷爷奶奶,很快就意识到了小松的发育出现了问题。
直到孙子2岁了,小松的爷爷奶奶无法再放任孩子的情况一天天变严重,便下定决心带他到医院做了检查。
后来医院的检查结果竟是:小松发育迟缓,疑似自闭症。
确诊之后,老两口瞬间没了主意,想着先和儿子,儿媳商量对策。
小松爸爸根本不相信孩子会得自闭症,坚持认为医院诊断错误,孩子只是调皮、长得慢,过几年就好了。
但小松爷爷奶奶花过很长一段时间在网上了解资料。
其中一直在反复强调“早发现、早干预、干预莫迟疑”这话。
所以他们完全不认同儿子的看法,担心孙子因此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决定按最坏的情况去处理,尽早带孙子治病和开始干预训练....
尊重孩子特殊性,一对一干预
但“万事开头难”,自闭症本身就是很复杂的...
每个孩子的症状都有其特异性,因此每个孩子的治疗方法都需要量身定做。
在选择治疗方法前,家长需要了解治疗中的各种各样的、能激发孩子潜能的康复方法。
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法。
在慎重考虑和熟人推荐之下,小松一家人来到了西南儿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小松的进步很大,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和开心。
小松的爸爸妈妈也反思了从前的想法,亲身参与到康复中,坚定了带孩子持续做干预的决心...
用尽全力干预,收获巨大进步
孩子多方面转变,进步明显
★注意力不再分散
之前小松在家总是不配合家长的指令,注意力常常分散并伴随着眼神飘忽。
当家长呼喊他的名字时,他也总是不做出回应。
现在叫他,他也会回应了,有时候孩子还能与家长们进行对视。
家长也能很容易把他注意力拉过来,教他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情绪逐渐稳定
原来小松喜欢突然大喊大叫,无聊的时候还会对着镜子吐口水。
现在这种行为基本没有了。
★有基本自主生活能力
衣服、裤子等大物件,小松可以自己穿,袜子偶尔也能自理。
上厕所也没有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会偶尔忘记上大便,必须穿着尿不湿才可以。
小松还喜欢画画,有表达的欲望。他很喜欢有“车”的动画片,能安坐下来看好久。
多管齐下,缺一不可
整个过程要家庭和医院结合,持续干预:医院进行专业干预,家庭要配合,家长要参与到泛化训练中来。
★医院或专业机构要干预
小松在疫情过程中就坚持上课,如今快上了1年多了,除了言语问题,基本行为上的问题都很少了。
根据孩子的康复情况考量,医院建议小松可以尽快开始幼儿园生活。
哪怕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不好,但跟班学习能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社会,。
★家庭要配合
目前小松家长要在家对孩子进行大段的强化教学还是有难度。
只能尽量对康复老师教的内容进行复习,一天大概半个多小时。
不过小松爷爷和奶奶也会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泛化,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孩子的配合度也在慢慢提升。
当然,经济上的压力也如影随形。
孩子爸妈都是普通工作,还好爷爷奶奶的退休金还比较可观,所以训练费用大部分都是他们俩在支持。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尽量发动全家都多学习家庭干预的方法,去请教康复师,买书上网课。
希望家庭干预能帮助孩子进步的更快一点。
虽然困难重重,但不管怎么样,小松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放弃孩子。
目前小松的自主生活能力还可以,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
一家人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