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干预课程的作用,不是要把孩子改变成什么样,而是帮助孩子不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在上课中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抓住引导契机,通过环境提供持续可控的压力刺激,让他感觉到外部环境并不总是跟自己想的一样,不跟自己的家庭环境一样想怎样怎样,慢慢地意识到自己是能依据外环境刺激进行自我调适。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自主的用习惯性的一些刻板方式来应对刺激,这些方式一般都会伴有让人不舒服不恰当的行为,比如大哭、大闹、大声自言自语听不懂的话语、动手动脚、安静没反应、大笑、爬身上讨好、头顶撒娇、动手拍人踢人等等行为。
这个时候,老师的反应该是继续维持要求并保持环境中的刺激值,抱持孩子使用他会的所有方式。仔细观察和体会,你就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在主动调适自己的情绪。作为老师,这时要做的就是抱持和等待等待他发现自己的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的时候,让他看见你,看见你在他身边,看见环境中的刺激来源于你的要求或他的需求,他到了这个时候才会想办法吸收你要给他的内容,他这个时候才可能会安静来听你给他讲解和示范。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给他必要的恰当的示范和引导。当然,他也有可能会继续重复那些刻板的不恰当的行为。如果是这样,老师要做的是重复环境中的刺激,等待他再次看见老的要求和愿意,自己帮助自己安静下来跟你交流,这个时候才是你给他必要的恰当的示范和引导时机。
我们一定要多给孩子学习正向表达和恰当的心理反应的机会。往往这个时候孩子才会想要到快速达到目标或者老师的要求,然后就能去玩自己想玩的。所以,当他可以做一次正确行为的时候,就允许他去玩一玩自己想玩的放松放松。这时你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会边玩边看你一眼一眼的。
提前预告好时间,大概是玩5分钟,然后再次重复你的要求。这个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并且记录他的反应,他做了几遍不恰当行为,每次重复的时长。写观察记录是为了做对比,跟第一次或者上一次对比,也为了跟下一次对比,这样有助于看见孩子的变化,看见很细微的变化。如果坚持一周两周的时间,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地就变了,变成了你期望他变成的样子。
这个变化来源于干预师首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然后你要仔细观察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秒,仔细读懂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并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恰当反应,才能带来孩子一分的变化,当一分一分的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孩子的变化就自然出现了。如果中途停下,一开始会感觉不到退步,但是在一个月以后,干预老师带给孩子的惯性影响力就会慢慢地减少直到消失,这时才会发现明显的一些退步或者不进步,这个时间一般是第2月与第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