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自闭症”几个字是遥远的,自闭症虽然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但他们似乎却“消失在了社会关系中。”
关于自闭症,几位被访路人是这么说的:“他们好像都是住在康复中心里”、“好像很少看到比较大龄的自闭症”、“他们是不是会打人啊”...
关于自闭症孩子,在报道里,在新闻里,在公益活动里,我们能看到很多,但是“大龄自闭症”呢?这些“自闭症孩子”长大后,又去了哪里?
16年的《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里报道,成年孤独症就业率不到10%,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自闭症孩子实现就业的就只有一个,其他的城市更是少之又少。
“孩子成年后,怎么办?”这是很多家长都问过我们的一个问题,也是所有自闭症家庭必须直面的问题,“孩子”终有一天不再是孩子,他们也会长大成人。
“小时候别人看见他还会说没关系,很可爱,但是长大之后,很多人把他当作一个精神病。”一位自闭症患者的家长面对采访,这么说到。
电影《海洋天堂》有这么一句话说出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养老院嫌他小,孤儿院嫌他大,放精神院孩子害怕。”即使他们通过康复掌握了各种技能:画画、弹琴、跳舞、乐器等等,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就业的工作。
社会上很多人对自闭症有着这样的误解:自闭症的孩子都是天才,上帝给他们关了一扇门,但是却开了扇窗。但是残酷的现实却不是这样的,这扇窗,家长和老师、医生为了打开它,花了10几20几年的时间,对于普通孩子想学一样东西,可能是以课时计算,而自闭症的孩子却要以年来计算,学会拿笔,一年;看懂颜色,一年;学会画形状,一年;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练习,才让他们有了如今“天才”般的水准。
不要跟自闭症的家长说“你的孩子是个天才啊。”这会刺痛他们的心,因为你们看不到孩子因为学琴磨破的手指的时候,也看不到孩子一次次练琴手指磨出茧的时候。没有十年如一日的康复训练、干预,这一首首动人的曲子不会被听到,这一张张白色的画纸上不会有这彩色的世界。
微光想告诉大家:这些大龄自闭症孩子不是只能被养在家里,他们也有走进社会的权利,他们也有想要实现的梦想,也能创造价值。微光从13年12月至今,已经成立了整整6年,为152个自闭症家庭服务,而今我们把重点转向了“大龄自闭症就业项目”,为他们开设网店,让他们的手绘作品能以普通人的方式去到每个爱心人士的身边,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回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稳有规律的工作环境,帮助他们,当父母日渐老去后,能过上一个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