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的儿子东东(化名)是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平时的兴趣爱好就是玩妈妈手机上的“消消乐”游戏。最初东东完成某项训练任务后,妈妈为了“奖励”东东于是会拿出手机给孩子玩,在后来的训练期间里,东东如果不愿意将训练进行下去时,妈妈也会以玩“消消乐”游戏为鼓励方式,让东东乖乖听话的把训练完成。
这样的“鼓励”方式,让刘女士屡试不爽,无论是东东不配合训练还是出现问题行为后哭闹不止,只要刘女士拿出手机给东东玩游戏,往往这些情况都能迎刃而解。
但是最近东东出现的情况让刘女士开始慌了,比如在给东东训练技能的过程中,东东越来越不配合,或者干脆就直接坐到地上,哭闹的伸手要手机玩游戏,不再进行训练。刘女士不明白,为什么之前还好好的,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
东东的例子,可以说是大多数自闭症家庭中的一个缩影。
当星孩出现问题行为之后,家长为了阻止星孩的问题行为,解决一时的“闹心”大多都会妥协并给予奖励。事实上,这种孩子哭闹后家长将奖励物拿出来,作为停止儿童哭泣的工具,这种情况已经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对孩子的“贿赂”行为,很多家长已经把所谓的“强化物”的作用,在无形之中变成了一种贿赂孩子的现象。那,为什么强化物会变成“贿赂”?对星孩使用强化物就等于贿赂星孩?
所谓强化物,指的是行为出现以后某一刺激物的呈现,而不是指所呈现的刺激物的性质,能够对他(自闭症者)的行为进行强化,鼓励他们,从而保持这个良好行为,所以称之为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
选择良好的强化物,能够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自闭症儿童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强化物,能够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将所学内容实现到最大化,提高特儿童上课的积极性。
选择恰当的强化物,能够塑造自闭症儿童的良好行为,同时也能够帮助家长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进步,让家长树立自信心,缓解焦虑。
由此可见,强化物对于星孩的益处还是不少的,但为什么在家庭训练中,强化物会逐渐变成了“贿赂”呢?
同样以东东为例子。东东不喜欢训练,只想玩游戏,于是刘女士就为孩子许下“承诺”,如“等做完了这个训练任务就让你玩”。此时孩子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而是为了游戏而训练。忽然有天,孩子突然“开窍”了,认为“反正我不训练,只需要哭闹就可以玩游戏,那么我为什么要训练才玩游戏呢?”于是原本作为强化物的“游戏”便慢慢失去了强化的效果,而家长为了哄孩子,只能给孩子玩游戏,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能把强化物变成贿赂的原因。
想要避免强化物变成“贿赂”,那么家长在平时的训练中,就需要巧妙的运用强化物,如何一个巧妙法?比如:在沟通过程中,尽量不避免使用“乞求”的语气、不说保证的话。
无论是训练过程中还是日常的生活中,尽量不要使用乞求或者讨好的语气和方式和孩子交流,同时也不要说一些承诺的话,因为承诺的过程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幻觉”——只要自己完成了训练,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样的后果就是,儿童只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过程中,于是既没有学到技能,还有可能无意中“强化”了星孩这种“不良行为”,比如案例中的东东小朋友。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事先不告诉孩子,完成任务后孩子会得到什么,而是只说“惊喜”(前期需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另外,在强化的同时,还需要给孩子一些夸奖的话语(你真棒!)或拥抱或微笑或击掌等等,以便在训练后期减少强化物的使用。
当然了,不少家长会发现,这种长期的直接强化物,会慢慢失去“魔力”,孩子又开始变得不听话了,如何避免走到这一步呢?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直接强化物慢慢过渡到间接强化物,间接强化物包括夸奖孩子时要具体一点,让孩子明白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举个例子,刘女士在东东学会了自己刷牙后,给予孩子明确的鼓励,如和孩子说“哇!东东学会了刷牙,真棒!”。
在家庭训练过程中,许多自闭症家庭难免会出现错误使用强化物的情况,导致加重了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困难,因此,正确理解强化物以及正确使用强化物,这一步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