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为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的持续缺陷以及受限、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和兴趣。
现有治疗手段还只能是以改善症状为主的行为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法(ABA)。如今,将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到ASD的功能训练中去,似乎为这个群体找到了新的曙光。
大家对于虚拟现实(VR)技术可能不再陌生了。很多人都在大型游乐设备中体验过VR游戏的乐趣,甚至在家里也能拥有一套头戴式VR眼镜了。
虚拟现实技术能给人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而科学家们已经在尝试使用这种技术帮助ASD患者进行一系列功能训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功能,让自身更适应现实环境。
事实上在20年以前,科学家就已经预感到这一技术手段能够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中大展身手。1990年代,VR技术首先用于一些特定的恐惧症治疗当中,获得了相当有说服力的疗效证据。我们在一些国外的电影电视作品中有时也会看到相关的产品与治疗过程。例如美剧《无耻之徒》中出现过VR治疗社交恐惧症的片段。三星GearVR开发了一款用于治疗蜘蛛恐怖症的APP。
VR技术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呈现出一个可控的视听觉体验。配合追踪器所反馈的信息,治疗者可以及时了解患者在这个虚拟训练环境中的适应情况和接受程度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为每一位ASD患者提供完全个性化的“训练世界”。
ASD患者存在感觉过敏的问题,比如车辆的喇叭声、闪烁的灯光,以及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声响。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同时忽略其他的“噪音”。但是对于ASD患者来说,这种任务就非常困难,那些多余的、和任务无关的信息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强烈烦躁与恐惧。
在现实环境中,这些刺激是不可控的,但虚拟环境就可以将输入刺激控制在个体可忍受的范围之内。当他适应了较低程度的刺激以后,再逐步提高刺激的强度。任务设计还会同时引导ASD患者学着排除各种信息的干扰,集中于自己当下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在车辆人群拥挤的道路上学会识别红绿灯信号、斑马线等信息,同时又不受汽车、人群带来的影响,顺利地走过马路。
虚拟现实能够提供千变万化的物体、空间环境和社交信息。可以迅速和使用者的期望或者能力匹配。以此就能迅速识别出这名患者的兴趣与能力所在。尤其是对于高功能的自闭症患者,VR系统可以模拟出一般康复机构中所无法提供的丰富场景,例如动物园、机械工厂、交响音乐厅、无人机拍摄的城市建筑群等。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坦普.格兰丁(TempleGrandin)和雨人,甚至出现几个像美剧《GoodDoctor》当中墨菲(ShaunMurphy)那样的自闭症天才外科医生。
通过虚拟场景也为更多普通的成年ASD患者提供了简单、通用的职业技能训练,例如搬运、整理货物、清洁、打扫、计算钱等,以帮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虽然目前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的、大规模的研究,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了非常积极的应用前景。VR技术不仅能改善ASD患者的症状,而且患者确实能够将虚拟环境中习得的能力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ASD患者的功能训练是一个持久且艰难的过程。患者本人会遭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和压力。而对于绝大多数医生、甚至父母来说,他们也都很难承受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刻板、重复的训练过程,他们甚至可能会因为患者难以预测的行为而受伤。
但虚拟对象则能够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同样的表情和动作,并自始至终提供一个安全、积极、鼓励的环境去引导ASD患者实现目光交流、模仿、分享等社交行为。头戴式VR眼镜等硬件设备的成本降低,使得患者家长也有希望免去以往在家庭和康复机构间来回奔波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成本。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从事包括VR技术在ASD患者康复和治疗应用方面的研究,或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或资金投入。有Inter、Microsoft等先进的科技企业,以及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院校机构。在中国,也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内的许多研究单位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也还缺乏大规模的实验数据,在发展过程中也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VR技术创造虚拟体验、AI技术(人工智能)进行分析来调节训练过程、通过扩展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提供包括肢体接触在内的全方位感官刺激,不仅仅能帮助他们完成生活工作任务、学习某些技能或适应日常人际交往,甚至可以帮助ASD患者识别和理解复杂的面部表情、行为、语言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全面提高患者生活技能、发展认知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全新科技医疗时代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