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孤独咖啡馆”
有点特别
陪聊天便能免单
刚开店就火遍网络
为什么在这里“聊天”能当做报酬?
它又有什么魅力
能让大家都忍不住要来坐坐?
NO.1
上午11点,门口的围栏拆去,暖色的灯光亮起,伴随着研磨咖啡豆的机器声,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咖啡香。
靠背椅、小方桌、橙色的墙面、落地的大玻璃窗……这里的布置与别家的咖啡店别无二致,但门口招牌上的一行字“自闭症实践基地”透露着它的些许不同——实践基地的咖啡师和服务员都是自闭症少年,“顾客”则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
在这里,你能喝到的咖啡品类只有四种,但每一杯都是出自一群谱系少年之手。
2018年4月爱·咖啡正式开业,然而,仅一个月时间便因场地问题暂停营业,咖啡馆的停业让谱系少年们极为难过。
有的少年忧心忡忡地一遍遍问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回去上班”,有的孩子则执着于在自己当值的那一天趴在咖啡馆的门缝上向里张望,呼唤其他同伴的名字。
这场关停风波牵动了整座城市的心,数不清的爱心人士和爱心机构为咖啡店提供了数百个可供挑选的新场地。
终于,在关停19天后,爱·咖啡重新开业,咖啡厅新址选在上海汉中路188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1楼。
NO.2
咖啡馆内,16岁的谱系“服务员”天天正在忙碌着。
一身精神的黑色尖领衬衫,穿上浅灰色的围裙,戴上塑料透明口罩,站在柜台前的天天身形笔挺。
“4号桌,两杯拿铁、一杯美式。”接到“点单”,天天开始行动。洗净双手、研磨咖啡豆、压平咖啡粉、萃取浓缩咖啡、最后打奶泡,整套制作流程他已经非常熟悉。不过两三分钟,一杯拿铁顺利出炉。做一杯咖啡,萃取时间20秒、萃取量30毫升,每一次他都能做到分毫不差。美式豆香醇厚、拿铁奶泡绵密,也许是因为自闭症孩子自带的特征,使得他们冲泡的每一杯咖啡都口感平衡。
将三杯咖啡轻放到褐色的圆托盘上,再分别放上搅拌棒、糖包和餐巾纸,天天说道“您的咖啡。”
“谢谢。”三位志愿者向他致谢。
“不客气。”放下咖啡,回应了感谢,天天看起来心情愉快。一个转身,他呵呵地笑出声,一路蹦跳着跑回操作台,继续守候。
这次算是比较顺利,但有的时候,天天也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天天有的时候还是会分不清人称代词你我他,点单时,说不清是谁要帮谁做一杯咖啡。而他的小伙伴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比如当客人问有什么咖啡时可以顺利回答当客人变换一种问法便会愣在原地。
但他们的特点也使得一切工作都变得妥帖谨慎,如“告诉他们粉碗要擦两次,他们绝对不会偷工减料,但是普通的孩子可能会糊弄。”
从磨咖啡豆、抖匀咖啡粉、打奶泡到完成全程不超过3分钟,两整天他们就能学得有模有样做出顺滑可口的咖啡。
从上午11点到下午3点,“爱·咖啡”自闭症实践基地每天的开放时间只有短短的四个小时,但少年们却要在这里说上比在家一周说的还要多的话。”
NO.3
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孩子稳稳当当地将咖啡端到客人手中。
有人说这是一家“孤独咖啡馆”。不过,“孤独咖啡馆”并不孤独。
“爱·咖啡”成立以来,前来报名的志愿者络绎不绝,已超过4000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青年白领、也有退休教师。都是报名后一起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学习与自闭症人士交流的技巧和各种注意事项后才来到这里。
“你好,欢迎光临。请问要喝什么咖啡?您的咖啡来了。欢迎下次再来。”“爱·咖啡”开张伊始,只要有人靠近大门口,少年们就会远远地大声招呼,并一口气说完学来的全部礼仪用语。对自闭症孩子来说,老师教过的话可以背得一字不差,却不一定理解这些话语什么时候说才合适。于是,志愿者们设计了各种场景,通过情境扮演,帮助少年们慢慢理解礼仪知识的具体应用。
有时候,志愿者还会故意制造小小“麻烦”:
场景一:
谱系少年:您好,请问您想要喝什么咖啡?
志愿者:我想要杯白开水。
谱系少年:……
场景二:
谱系少年:您好,请问您要喝什么咖啡?
志愿者:一杯美式咖啡。请问喝完能续杯吗?
谱系少年:……
如果碰到从来没听说过的新词,或者是没有事先排练过的场景,少年们往往会不知所措,或口中不断重复着问题或干脆低头不语。每到这样的关键时刻,志愿者就会出手帮一把:“续杯,就是再来一杯的意思”;再把他们领到操作台前,“瞧,除了咖啡机,这里还有一桶冰镇的柠檬水”……
这样的次数多了,少年们也逐渐学会了应对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于是新的对话开始出现:
谱系少年:一杯拿铁,请问还需要加糖吗?
志愿者:加奶可以吗?
谱系少年:拿铁里已经有奶了,您还要加?
现场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
随着对环境的慢慢熟悉,面对实践基地里不断出现的新面孔,少年们也开始逐步适应。服务的闲暇,有的孩子还会主动坐下来,和志愿者们聊上几句。
NO.4
“共同努力,关注与消除自闭症人士教育与就业障碍。”是第14个自闭症的主题。而我们可以看到,自闭症群体及其他特殊群体已经越来越能够被看到,他们未来的生活不再飘摇不定,反而,与社会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清晰可盼。
除了爱·咖啡,还有以听障人士、自闭症人士为主要员工的“熊爪咖啡”。
上海永康路熊爪咖啡的工作人员们藏在灰色水泥墙背后,不与顾客直接交流,而用一只毛茸茸的熊爪从墙洞里递出一杯香浓的咖啡。咖啡厅的门口,总是排着长队。
以及已经招聘了22名自闭症员工的长春托弗尔洗衣工厂、雇佣了16名心智障碍人士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7家分店的深圳“喜憨儿洗车行”、由12位智力残疾孩子开办的海宁培智爱心公益网店、上海徐汇区永嘉路为认知障碍人士提供岗位的《忘不了餐厅》...
社会的容纳度及人们对不同群体的认知已经突破了原有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岗位面向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作为代表去提现容纳,相信“让每一个群体能够在社会上舒服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改变他们”将不再是一句空想,而是成为必可预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