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是否也有几个像这样的人?
总是不太会察言观色,理所当然地讲出让人捏一把冷汗、担心他被揍的话。
常听不懂别人的挖苦或是笑梗,在大家哄堂大笑时显得一脸狐疑。
做事总在一些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部分,坚持照着他独特的方式进行,即使费时费力仍不愿妥协退让。
过去大部份的人大概只觉得这些人古怪又难搞,不会认为这些人有什么困难需要专业协助,然这几年受到公众人物及影视媒体(如:美国影集《TheBigBangTheory》中的主角Sheldon)高曝光度的影响,亚斯伯格症(Asperger’sSyndrome)的媒体能见度大幅提高,也让许多在社交互动及人际沟通有困难的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开始接受医疗的诊断及协助。
在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亚斯伯格症已与其他相关诊断被统一归类至自闭症类群障碍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中,新版准则以社交沟通及互动缺损、局限反复的行为及兴趣做为两大核心诊断特质,并以需要支持的程度来区分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过往被诊断患有亚斯伯格症的人,现在可能会被诊断为严重程度较低之自闭症类群障碍症。
被样板标签化的亚斯伯格症
然而,即便亚斯伯格症这个名称越来越广为人知,大众对这类社交困难者的了解似乎却局限于较为简化的样板形象。
例如:认为亚斯伯格症患者个个智能天赋异禀,或是认为他们天生不太会察言观色又自私,容易为了小事就发脾气,而且一辈子都无法改变。但这些样板形象真的能够代表亚斯伯格症患者的真实样貌吗?
首先,亚斯伯格症患者真的都「不太会察言观色而且自私」吗?
亚斯伯格症患者确实常未顾及场合及对象就直率发言,且表达内容多仅考虑自身立场。
然而对亚斯伯格症患者来说,他们多数时候不是「刻意」如此,而是对他们而言,要注意到他人脸色及团体气氛,并在他人不明说的状况下去推断他人的想法及需求是较为困难,需要额外地专注、观察与推论。
但其实,一些能力较好、年纪较长或接受过训练的亚斯伯格症患者,在理解及认同自身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不快后,通常是愿意尝试调整或克制自己的行为,甚至愿意去满足自己所重视的人所提出的需求的。
再者,亚斯伯格症患者真的都很「情绪化」吗?
亚斯伯格症患者貌似突如其来的激烈情绪反应,其实常与他们对于感官刺激不寻常的知觉(例:过度敏感)以及人际压力有关。
他们常因自身独特的思考模式以及对细节的坚持,而容易有身边的人都在刻意跟自己作对的错觉,再加上他们对自身情绪觉察能力较弱,少能及时采取行动来缓和不断升高的情绪张力。在上述各种因素交织下才导致情绪爆发,并非他们天生喜欢乱发脾气。
最后,亚斯伯格症患者真的都是「天才」吗?
受部分公众人物的形象影响,有些人会将亚斯伯格症与「天才」画上等号。
亚斯伯格症患者对于逻辑及规则的看重,以及对特定兴趣或活动所展现的高度专注力,常使得他们能够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及技能上有突出的表现,但这状况其实并非绝对,也有不少患者受限于较为僵化的思考模式,而难以累积及类化学习成果。
另外,虽有部分亚斯伯格症患者拥有优异的智商,但多数的亚斯伯格症患者智商表现其实都落于常态范围,与一般人无异,若误以为所有亚斯伯格症患者皆是天才,而对他们在学业及工作表现上有偏误的期待,反而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额外的压力。
以尊重理解取代标签化
总结来说,对亚斯伯格症患者贴上「自私」、「情绪化」、「天才」这些标签,其实都有失公允,医疗诊断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有需要帮助的人能够被正确认识,并获得适切的协助,而非被标签化,陷入更不利的社会处境中。
有鉴于此,联合国于2007年将每年的4月2日订为「世界关怀自闭症日」(WorldAutismAwarenessDay),透过在世界各地举办活动,期许提高大众对自闭症类群障碍的认识,尊重和理解他们在思考和行为上的特质,进而帮助他们参与及融入社会生活,发挥他们应有的潜能。
回到文章最初所问您的问题,若您身边真的有具备亚斯伯格症特质的人,恳请您试着放下既有的标签,以更开放及包容的态度与他们互动,或许您会发现,他们跟您原本所想的其实不太一样,而能够开始欣赏他们坦率真诚、专心致志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