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在机构明明已经学会了,怎么一到家里就不会呢?”
这就是涉及到我们自闭症干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泛化。
也即孩子能将学习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如果孩子在机构或家里学到某种技能后,换了环境、换了人或换了教材,就展现不出来了,也就是孩子的能力没有泛化。
泛化为什么如此重要?
泛化的重要性在于:
√能够把学会的技能应用到不同环境中。
√在不同的人面前,都能稳定表现出学会的技能。
√帮助确认孩子真正学会了某个技能。当孩子能够泛化时,表示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个技能,随时随地都能展现出来。
√孩子学会举一反三。
如何帮助孩子泛化?
这里分享四大策略:
跨人物
孩子在学习一个技能时,不能只跟某一个人练习,而是跟家长、老师、他的主要互动的人都要练习。
如果他在不同环境中都可以做到跨多人练习,那他就可以熟练掌握学习到的技能,在适当的环境中,都可以有稳定的表现。
跨地点
要想孩子的能力在不一样的场合稳定表现出来,那必须在不同的场合练习,孩子才更容易泛化。
比如,今天孩子在机构学习怎么轮流,那他到了家里或是其他地方也必须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如果他去了公共场所,要去商场上洗手间,前面有人排队,他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如果去了公园看到别人在滑滑梯,他想玩,也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能滑。
跨教材
跨教材即我们在教学时要提供多重范例。
家长教孩子认知方面的内容时,最好是用实际的物品,更符合日常生活,无法取得实际物品的情况下,再选择用图片。
不管是图片还是实物,我们教学时,一定要提供多重范例,比如教红色的概念,最好不要只拿一张红色的纸或红色的笔,而是要选4、5种甚至10种红色的物品,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他的学习经验才会增多。
范例越多,越能提升孩子的泛化能力。
跨形态
我们在机构教一个概念时,可能会先教孩子配对再教指认、问答、命名……这种先教一种再教一种的方式,学习效率非常低,还会导致孩子无法在不一样的形态中做转换,更无法泛化。
国外很多研究表明,孩子的能力要能够泛化,教学时就应该交替采用不同的形态,但要确保教学概念的统一。比如一只狗,我们可以通过说,通过配对,通过指认,通过回答问题来帮助孩子认识狗。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学会的技能可以有多种变化,那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变化性。
比如孩子以前只会用配对表现某个能力,但今天他突然直接命名了出来,或者指认了出来,这时,你就要大大强化他这个行为。
这一点在沟通层面更加容易理解,我们教孩子表达要什么时,如果我们一直都用固定的句式,没有变化的话,孩子的语言会非常机械,但我们都希望孩子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所以当你看到或听到孩子表达有变化时,你一定要强化他的变化性,鼓励孩子有更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