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多发于幼儿、儿童、青少年,特别男性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自闭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孤独离群、沉迷自我、语言障碍导致交际困难、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等,患有自闭症如何进行康复治疗呢?
1.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指的是介入并人为中断某行为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力图消除或改变行为的干预方式,目前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中被广泛使用。其中应用行为分析是治疗自闭症患者异常行为的主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给予患者刺激,得到理想反应,对其反应进行正强化,使反应保持。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而许多实证研究也都证实了游戏对于儿童患者存在的社交障碍、重复行为等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游戏疗法也受到了很多治疗机构的青睐。
2.药物治疗
虽然还没有针对自闭症的特效药。但对部分自闭症患者会可能出现的兴奋、多动、易怒等症状,可适量使用一些用于改变5-HT和DA等神经生化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是现在唯二通过国际认证的可用于低龄儿童的自闭症药物。其他的药物比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等可以用于治疗存在自伤、刻板行为等行为问题的患者。而针对注意缺陷、多动等症状的药物有哌甲酯、胍法辛、可乐定等。
3.基因技术
脆性X综合征(一种常见的单基因形式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会导致个体产生重复行为等自闭症症状。有研究发现,通过对谷氨酸受体5的抑制,或许能减少患者神经细胞之间的过度交流,从而缓解症状。在以患有脆性X综合征的小鼠为实验对象的实验中,研究者将包含了Cas9和Cpf1核糖核酸蛋白的CRISP系统注射到小鼠的脑脊液后,CRISP系统以纳米金颗粒为载体进入到小鼠脑内,对细胞进行编辑,降低了纹状体中局部的mGluR5水平,给患症小鼠带来了症状上的改善,使其重复行为大幅减少。但由于人脑中作为载体的纳米金颗粒的耐受性有限,因此不能多次注射。尽管如此,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仍有望在未来实现对人类自闭症患者大脑的靶向疗法。
4.脐带血治疗
在自闭症患者的大脑中免疫病理学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免疫相关基因网络的过度表达以及胎儿脑组织母源性抗体的存在,在脑脊液中非典型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IL-6,TNF-a)和过度的小胶质激活导致神经连接通路的异常。因此,针对这一人群或可采用影响免疫调节或神经连接调节的治疗方法。脐带血中的效应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信号改变脑连接,同时抑制炎症反应。在对25名自闭症患儿的静脉滴注脐带血治疗中发现该治疗是安全的且耐受性良好,能显著改善患儿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自闭症症状,并且其效果对非语言智力基线较高的儿童更为明显。但这一方法只适用于那些拥有脐带血的私人银行资源的家庭,研究者下一步将测试可用的最佳供体(自体或异体)与安慰剂,将这一治疗方法推广。
5.肠道菌群干预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经常出现与自闭症严重程度相关的胃肠道问题,肠道微生物群异常已被证实为引起自闭症症状的原因之一。肠道菌群的失调,以及它们在调节代谢产物(4-乙基苯基硫酸盐、吲哚丙酮酸和皮质酮)功能上的缺失,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和神经生物学条件,进而导致自闭症症状;同时病毒也可能通过肠道菌群的丰度、进化轨迹和代谢输出影响自闭症症状。研究者们发现微生物菌群转移治疗后双歧杆菌、普雷沃特拉菌和脱硫弧菌的总体细菌多样性和丰度增加,这些变化在治疗停止后能持续至少8周,期间患儿的胃肠道症状减少了约80%,自闭症行为症状也有明显的持续性的改善。
6.VR沉浸式治疗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基于计算机对真实世界的模拟,能够创造接近真实情况的情境以辅助治疗。虚拟现实技术在社交训练、注意力训练、改善恐惧情绪、学习各种技能以及躯体运动训练等方面都能起到一定作用,如在辅助患者学习过马路技能的VR程序中,程序能够根据患者的学习情况由易到难地调整难度,在训练过程中添加各种干扰因素,使患者接触的场景逐渐趋近于真实情景,帮助患者掌握技能。此外,由于VR技术更多的是人机互动,缺少真人之间的沟通,部分患者社交障碍的问题或许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这一技术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及技术改进。
7.其他方法
有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发烧在某些情况下能够缓解自闭症症状,其机理是发烧期间小鼠的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发育不良区神经元活动减少,因此社交障碍症状得到缓解,其中IL-17a细胞因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为特定亚型下的自闭症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饮食以一种高度反映人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方式调节血浆代谢物、神经炎症和神经发生的脑标记物,高糖饮食对ASD表型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减少饮食中的糖分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闭症症状作用,但是这一研究结果能否推广到人类患者身上仍需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