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给孩子办残疾人证?廖丽娜不是没有动摇过。
儿子冬冬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人建议廖丽娜,18岁以下的自闭症孩子去办一张残疾人证,每个月可以获得1000元康复补贴。
廖丽娜拒绝去办,“残疾人这个标签会给孩子带来歧视,还会影响他长大后找工作。”
到今年,冬冬21岁了,正在读大二。廖丽娜在家长群中看到,办理残疾人证,在政策上会多一条残疾人就业招工的渠道。这次,廖丽娜开始犹豫了,她迫切希望儿子能找一份工作,然后成家立业,她还等着抱孙子呢。
反倒被冬冬否定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要参与竞争,独立择业。
他是有底气的,截至目前,他一共实习过6次,相当于打过6次工,别说自闭症孩子,就是正常的同龄人也少有人能跟他比。
关于实习和就业,他心里很有谱。
被17名同学家长联名劝退
8月25号上午10时,冬冬走进大米和小米深圳总部。他皮肤黝黑,顶着一头清爽的短发,挎着大背包,从容迈进办公室,对着手机镜头笑着说,“我到了啦!”
大米和小米啥时候成了网红打卡地?正在忙碌的同事们都停下工作,盯着这位年轻人。这时候,大米和小米新媒体视频组长来接待了他,让他先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周冬睿,很高兴能来大米和小米实习,请大家多多指教……”
这就是冬冬的第6份实习经历。
冬冬坐在大米和小米的办公室
和无数自闭症孩子一样,冬冬的经历也非常坎坷。他两岁确诊自闭症,辛苦干预几年后入读普校,一年级时,就被17名家长联名上书要劝退他,好不容易读到初中,又屡遭同学欺负……
但这都不影响他之后在职中努力读书。2019年,他参加了广东省高职三二分段考试后,收到广东省外语职业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现在正读大二。
关于这16年,廖丽娜最想说的是,“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在两个节点上会特别难,确诊和入学。”
冬冬两岁时,没有语言,不听指令,转几十分钟的圈也不会停下,莫名其妙地狂笑,一看就知道他不正常。
大人带他去了中山三院,冬冬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且这种残障也许一辈子都不能自理。坠入绝望的廖丽娜,一度想过自杀。
但身为母亲和妻子,廖丽娜决定坚强起来。为了冬冬,她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寻医问诊,求助有经验的家长,马不停蹄赶往各种机构。她的目标很明确:让冬冬和同龄人一起接受正常的教育。
冬冬8岁才读小学一年级,那段时间,廖丽娜最怕手机铃声响起,来自学校的投诉疯狂袭来。冬冬无故推撞同学,大吵大闹扰乱课堂,没完成作业,衣服湿透......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廖丽娜身处何处,都必须马上跑去学校道歉和协调。
同学对冬冬不理不睬,年轻的班主任不包容冬冬,建议家长带他离校。其他家长多次当着廖丽娜的面,指责她儿子是麻烦制造者。最棘手时,有17名家长联名向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投诉,要求劝退冬冬。
廖丽娜每天都焦头烂额,甚至想向现实屈服,“很多个无力的瞬间,我差点就动摇了。”
普校苛责,那为什么不选择特殊学校呢?
廖丽娜也去打探过,当时的特殊学校招生限制名额,很难进,也没有针对自闭症学生的师资和资源教室,更缺乏必要的融合环境。
冬冬被逼回家后,只能每天一个人玩耍,廖丽娜越看越心焦,索性心一横,硬着头皮又去找学校沟通。在一群态度强硬的家长面前,她承诺一旦冬冬出现状况,立马停课一周,由她带回家“修理”。
一年级上学期,就这样在停课和返校中消磨,廖丽娜觉得这并非长久之计。
第二学期,她向学校申请了特教陪读,获得了批准。在学校支持和特教的帮助之下,冬冬不断融入校园生活,也学会与人相处,适应规则。
冬冬长大能干什么?廖丽娜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为了把握发展方向,她在生活中留意着冬冬的兴趣。
廖丽娜是学室内设计专业的,她很快注意到了冬冬在画画上的天赋。3岁时,冬冬没有接受过培训,画的画却有透视感。他还喜欢盯着LED屏幕,能花上大半天的时间看轮播广告五颜六色画面。
中考之后,冬冬面对职中五花八门的专业,拿不定主意。廖丽娜提醒他,“冬冬,你是不是喜欢看视频?”
他的眼睛一下亮了,选择了数字视频拍摄与制作专业,在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读了三年职中。
勇敢闯社会,妈妈教他迁就
廖丽娜一直很注意培养冬冬走出门,见生人的能力。
不知为何,冬冬喜欢看楼盘,这个爱好催着他频繁外出。他会先上网查询,把路线抄在本子上,再拉上廖丽娜一起前往售楼处。
到了售楼处后,廖丽娜就装成诚心买房的,缠着售楼小姐问东问西,好让冬冬不被注意和干扰,能安静地研究楼盘广告和路线。
有一次,楼盘位置较为偏僻,公交车到达不了。出行路线有疏漏,冬冬就大吵大闹。廖丽娜将这一次不愉快,化为一堂课。
她教冬冬说,我们准备不充分,预想就很难实现。所以,下次出行需要更加仔细。
外出的冬冬闹过不少笑话,比如他以前有个习惯,上完厕所后,就松着皮带直接走出卫生间,或索性把皮带抽出来,丢在一旁不再系回,因此丢了4条皮带。
这种习惯去工作可不行。廖丽娜就此要求冬冬穿上有领子的衣服,把衣服扎进裤子里,系上皮带。这样的穿着不舒服,但廖丽娜认为,这会让孩子更容易适应工作的着装和精神状态。
早在初三暑假,冬冬开启了他的第一份实习,在餐吧里做一名服务员。尽管廖丽娜口头上多次灌输职场法则,冬冬还是出现不少小插曲。
记错顾客点的菜,上错菜式,不会用礼貌用语招待顾客......在餐吧无薪实习的一个月,冬冬在犯错和纠错之中,学会了遵守上下班时间,也不断和各种人打交道,并有尽职尽责的意识。
冬冬还曾向往成为一名快递员。廖丽娜托关系,帮儿子找了一份快递分拣的工作。这是一份体力活,冬冬需要在户外搬下几十斤的包裹,拉回室内,在没有空调的工作间进行分拣。
广州的暑假,室外温度能高达三四十度,8小时的工作结束后,冬冬浑身酸痛,第一天晚上直接发烧。只休息了一天,他又赶着去上班。
职中同学曾给爱管事的冬冬起过一个外号,叫“周董”。轮到他当值日生,他严守学校的明文规定,对任何违规零容忍,毫不留情揭发同学在厕所抽烟。
这份刻板的正直,延续到了工作上。休息的间隙,快递员们成排地站在大门和更衣间内抽烟,多杂物的工作环境易发生火情,冬冬直接向上级投诉了这件事。
这让廖丽娜很担心。她说,“快递员们都成年人了,抽烟也是允许的。我们大人容易理解和圆滑处理的事,冬冬不会。我劝他迁就现实,好像在慢慢‘教坏’他。”
自闭症孩子能做地推员吗?
从小,冬冬就学会了勤俭和勤劳。
一次闲聊,廖丽娜得知同事的女儿在校一个月的伙食费为1500元。她的脑子一下子“嗡”了。原来,她每个月只给冬冬1000元,男孩又远比女孩能吃,他是咋度过的?有没有挨过饿?
甚至这1000元,冬冬也从未主动要过,廖丽娜有时候还会忘记给,她说自己是个“糊涂妈妈”。
廖丽娜满怀歉意与儿子商量这个问题,原来冬冬并没有挨过饿,他拿着过年收到的红包和平常的实习津贴补了亏空。
今年3月,冬冬留意到支付宝上的一则推送,新东方招募兼职地推员。他很兴奋,在网上填写了申请信息。“身边很多同学都这样,缺钱就找兼职,不找父母要。”
为了少让父母操心,从填写信息到入职,冬冬只简单地对廖丽娜说了一句,“周五下午我要晚一些才能回来,我找了一个兼职。”
这让廖丽娜又惊又喜,在确保儿子不会上当受骗后,她说,“我在家做好饭等你回来,不用着急。”
冬冬很珍惜这份工作,主动分享起工作中的烦恼与“高光”。他的任务是在学校门口,派发传单,介绍新东方的英语培训课程,让学生们在表单上填下报名信息。
路人大多厌烦推销,导致冬冬接连碰壁。好不容易递出的传单当着他的面又被扔进垃圾桶。还有的报名者虚构信息,电话打不通。
熟练的地推员做得比他好,一天能招揽11个人。第一天上岗的他,缺乏推销技巧,只招揽到3个人。眼见冬冬失落,廖丽娜安慰他,要学会接受打击。
冬冬的心态开始舒缓,他主动请教前辈,跟着他们学习交流方式。报名人数开始从3翻到6,直至有一天,他激动地跟廖丽娜说,今天有11个人报名。
廖丽娜当面夸赞他厉害,工作的成就和母亲的肯定,让冬冬变得自信。
工作时长为半天,他每周都要去三次,还要保证不能落下学校的课程。虽然辛苦,近乎两个月,他一直坚持着。
除了商业型的实习,廖丽娜也注意培养儿子的公益意识。冬冬参加过3次广州市少年宫坐驾精灵夏令营,负责准备物资,签到和订餐活动。
早在2003年,廖丽娜就加入了广州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今年暑期,她让儿子到这个组织帮忙,负责现场活动录制视频,剪辑以及后勤工作,每天能获得50元的津贴。
将一个干净整洁的好青年推向社会
暑假快结束时,大米和小米视频部门组长联系上廖丽娜,邀请冬冬来实习。
冬冬很激动,提前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用自己赚来的钱网上订票。以前他没来过深圳,在网上查好路线后,他只身前来。
在大米和小米的两天里,冬冬配合同事接受了采访,还独立完成了一支vlog的出镜、拍摄和剪辑。这条视频讲的正是,他从广州出发,独自来实习的故事。
一路上,他不仅介绍了途径的站点,还穿插了他的所见所闻。踏进大米和小米总部后,为了完成拍摄任务,他还一直举着手机,直至坐在岗位前开始剪辑工作。
为了改进视频的质量,冬冬会主动地向同事求助,不厌其烦地修改。他比较扣细节,因没能在上班时间完成片子,他第一天到岗就成了最晚离开办公室的人。
回到家后,冬冬跟妈妈谈起他的感受,“我在扬爱的工作不饱和,但大米和小米那的环境就不一样,每个人都很忙。”
职场上的忙碌,让冬冬深受刺激,他表现得很兴奋。不像以往的工作,他觉得能在大米和小米学到很多东西,能像每一位普通人一样,完成各种任务获得成就感。
让儿子能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是廖丽娜的目标。
明年,冬冬就要从学校毕业了,就业规划必须尽早提上日程。廖丽娜担心,冬冬接下来的工作环境,会不会接纳一个自闭症人士。
对于母子俩来说,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才是首要的。廖丽娜会给冬冬传授她心中的职业观,“你将来可能是一名服务员,或者一位奶茶店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是你有能力胜任的,可以靠自己的劳动换来价值。”
冬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摄影师或剪辑师。能找到贴合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工作,是母子俩都期待的结果。如果刚开始不能胜任,他愿意从后勤做起。
此前的6份实习经历,给这对母子带来了不少的喜悦和希望。但这些工作,要么过于初级,要么靠父母关系得来,还有的是自闭症组织内部提供的庇护性实习。和其他自闭症孩子一样,冬冬面前的路并不宽阔。
对儿子的专业,廖丽娜知之不多,也没有门路和心得可以帮到儿子。她能做的,是让冬冬具备职业素养和熟悉工作规则,“把一个干净整洁、文明礼貌的好青年,推向社会。”
至于未来,她和儿子并不悲观。毕竟,冬冬小时候比现在难得多,他们都坚持熬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