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宝,从父母十月怀胎开始就成了家里的焦点,所有如果宝宝有任何问题,父母的感觉是没人能体会到的。不过孤独症的原因,很多时候并非是父母不注意,也有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遗传因素
同病率、高发家系的研究和实验室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家族史调查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双方或某一方表现出的冷漠刻板、过分敏感、焦虑和语言缺失等症状高于一般人群,表明其父母可能存在类似障碍倾向。
二、孕期及围产期并发症
有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的母亲在孕期及围产期的并发症较正常儿童明显增多。另外,高龄产妇、第一胎和第四胎之后出生的孩子、怀孕三个月以后有阴道出血病史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患病率均可见有上升的趋势。
三、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解剖及影像学研究
一些专家指出,孤独症患者的尸检报告显示出他们的杏仁核、小脑、海马区大多数细胞有结构变化,神经细胞的髓鞘和形态有微小的改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孤独症儿童头颅 CD、MRT 检查显示第四脑室扩大,大部分患儿有额叶、脑沟轻度变宽,脑室扩大,基底核异常,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等现象。
2、神经生化代谢
研究显示,孤独症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调有关。例如,有接近1/3的孤独症儿童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高。也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多巴胺(DA)功能低下、内源性内啡肽水平上升,尤其是有自伤行为者,其作用可能直接通过5-HT 及间接通过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经路,也许包括前原阿片褪黑激素、皮质醇及催产素等。
四、神经生理学改变
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自发脑电异常率为10-83%,大多数表现为广泛性、非特异性异常,如慢波增多(有癫痫发作者可见阵发性慢波、棘波);孤独症儿童脑干诱发电位各波幅均低于正常儿童,潜伏期延长;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障碍,可能与左侧脑半球的信息程序紊乱有关。
五、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理论研究者认为,孤独症患者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对他人的感情和心理的理解能力缺陷导致社会交往障碍,对人如同对待无生命物体。
六、免疫学研究
有研究者从免疫学角度解读孤独症,认为孤独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如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
以上六点孤独症的病因,希望家长们能有所了解,即便有些我们不能控制,也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触碰到这些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