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是上天给人类出的一道难题,孩子父母、老师、医生、心理学家和学者都在思考:孩子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拯救他们呢?冥思苦想之后仍然不得其解。
在天意面前,人是可悲的。但是,当我们已经积累了众多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以后,要是还不能从中探寻出拯救这些孩子的规律,那这才是更可悲的!
可悲的是:抓不住自闭症命脉的盲目训练
“教育,给了自闭症儿童走出孤独的可能。”这一结论已为全世界所共知,而且,西方对这类孩子的教育干预比我们早了几十年。中国的自闭症诊断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由于病例过于少见,大多数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饱尝了孤独,在无知和无助中无法扼住生命的咽喉,最后只能绝望地放弃努力。只有少数孩子的父母凭借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凭借着对病症的无畏和心理科学的指引,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坚持社会性教育,最大程度地开发了孩子的社会性潜能。那是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的一段暗淡无光的年代。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治疗这种病症的灵丹妙药呢?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社会性——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即便孩子具备了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但他只要不将它们转化成社会适应能力,孩子在社会性上就永远是边缘人。如果我们单纯从方法的角度研究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方法就算再系统再完备,也没有方法去检验这种方法的好坏与否。
衡量一种方法的好与坏,不是看方法本身的历史有多么久,也不是这种方法是否被权威所认可,更不是用方法有多么新潮,而是在于这种方法在促进孩子社会发展上的效果。脱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指标去评价方法,争论方法的对错,本身就已经失去了评价的价值尺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十多年来,我们的自闭症教育训练并没有真正地将方法和目标有机连接起来。更有甚者,在很多机构和学校,训练和提高社会性背道而驰——这是比自闭症本身更加可悲的事。这是我们的人为过失造成的孩子没有达到应有的康复效果,因为我们没有抓住这种病症的命脉。
其实,我们在为拯救孩子的“秘方”而苦苦寻找的时候,社会性教育就在我们和孩子和日常生活之中。事实证明:让孩子回归生活,真实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少孩子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还不能将社会性教育提升为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主旋律,不能抓住“社会性”这个命脉,那么,这一战略决策的失误,将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让我们的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民族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这才是比自闭症本身更加可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