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武汉守望星园星之味奶茶店里,4个自闭症青少年露出笑容,鼓掌相庆。一个多月前,他们在武汉理工大学的志愿者带领下,亲手播下种子。
这是武汉理工大学亢茜志愿服务队开展的“自闭症儿童关爱计划”行动,通过园艺疗法,帮助自闭症患者在种植中学习交流情感,增强生活能力和社会认知。
他们将一个动作分解成10个步骤:“为什么要给花施肥呢?”“因为有营养,能更好成长。”20岁的轻度自闭症患者王启智(化名)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样的一节课,志愿者们要一对一的教自闭症青少年如何给花施肥、浇水。
2015年9月,亢茜志愿服务队探索实施“自闭症儿童关爱计划”,一对一帮扶自闭症儿童,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共同种植水稻,并在收获后制作大米工艺品、烹饪美食。2019年11月,志愿队将水稻种植换为存活率更高的向日葵,并将服务对象范围扩大到20岁上下的自闭症青年。
武汉理工大学大二学生、“自闭症儿童关爱计划”行动组长李雨潼表示:“每个自闭症患者的特点都不同,有的不说话但动手能力强,有的语言表达还行但不能理解语言指令,要一对一定制化教学。”
现场,4个20岁上下的自闭症青少年或低头拨弄着手指,或喃喃自语,或认真跟着学习,花盆前。李雨潼一遍又一遍将铲子拿起,伸进袋中准备舀肥料,并反复下达指令:“这个黑色的是铲子,我们先把它拿起来”。
“说要施肥,普通人知道用铲子把肥料放入花盆中,但自闭症患者则要把动作分解成认识工具、拿出工具、打开肥料包装、拿起铲子、取出肥料等十几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反复学。”李雨潼解释说。
“嗯,好。”王启智看了一会儿之后跟着做起来,一会儿将铲子拿在手中挥舞,一会儿在土中拨弄,反复四五次之后,终于将铲子伸到袋子中。
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亢茜志愿服务队队长赵洪艺介绍说:“这其实是语言指令的学习过程,自闭症患者可以锻炼沟通认知,看着植物不断从种子到萌芽、开花,他们也会收获成就感和自信,以植物为情感纽带,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提升社会融合能力。”
“自闭症儿童关爱计划”为了提升康复效果,让更多人参与进来,除;开展种水稻、种花等康复课程外,还组织自闭症患者走进自然环境,带领他们制作与植物相关的手工艺品,开展公益直播,呼吁全社会关注自闭症儿童。
六年来,“自闭症儿童关爱计划”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240余人,帮扶180多名自闭症患者改善提升。志愿者们表示,通过各类活动,许多自闭症家庭找到了希望,也有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进来,这是一捧种子带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