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每年年底各地区各院校的很多在岗特殊教育教师或培训师们都会对一整年的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总结,笔者有幸获取了一些手稿。在翻阅过程中,不仅发现到了很多独特且巧妙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看出了很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笔者总结出了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大多数的孤独症特教老师,也延误了很多孤独症患儿的康复进程。而这些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多数源于家长们的认知误区。下面笔者将列出这些误区,并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广大的家长朋友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孩子早日走上正确的康复之路。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病因多样且难以确定,有多种表现特征,常见的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等,且不同的患儿有其不同的症状表现,如有的孩子不会说话,即语言障碍表现明显,有的孩子刻板行为突出,有的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赋要强于普通人,等等。
这些多样的症状表现往往也给患儿康复带来了麻烦,因为确诊难,所以施策难。但这种麻烦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也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很多患儿依然无法获得正确的治疗方案,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长们的无知干预。
家长对孩子的康复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只要家长的认识正确,方法采取得当,孩子便能向好康复,但相反,如果家长认识错误,采取的方法也会错误,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发挥出他的能力,孩子的康复速度肯定会变慢,甚至恶化。普遍来看,家长们的认知误区主要有三方面:
一、总是将病情看得太简单,太表面。
有些孩子看上去只是不会说话,有些孩子看上去只是刻板行为严重,其他方面看上去很正常,于是个别家长就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只做语言康复训练就可以了,我的孩子只做行为康复训练就可以了。家长们有这样的诉求,很多培训老师在不知具体原因的情况下,往往会听从家长的意见,而忽略对患儿的评估,尤其是一些教育水平一般的学校,往往以家长诉求为出发点,从来不会深究患儿的病因,只要家长满意,他们的工作就完成了,何必给自己添麻烦呢?如此一来,家长的错误观点就使患儿走上了一条错误的康复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家长们会发现——“根本没什么效果”,“孩子的状况不如以前了”……什么原因?找不到原因,孩子的治愈无望了?
其实真正对孤独症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症状只是表面,每种表面的症状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即使症状相同,原因也未必相同。所以在为孩子制定康复方案之前,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评估,找到致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法才能有良效。
二、缺乏耐心,急于求成。
很多孩子经过前期的科学评估,找到了正确的康复方法,但却无法完好地实施,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家长身上。
一种情况,因为孤独症的康复期通常较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有些家长并没有看到效果,所以慢慢就失去了信心,认为康复无望,再这样康复下去反而会耽误孩子的发展,于是就停止了康复训练。
再有一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原来不会说话的孩子会说话了,原来有刻板行为的孩子行为正常了,原来性格孤僻的孩子变得开朗了……家长们看到了效果,也看到了希望。有些家长因为这种表象而过于乐观,觉得孩子不需要继续训练了,认为孩子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去学校接受正常的教育了,于是停止了康复训练。
正如上文所说,家长往往决定孩子的康复进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孩子继续康复与否,毕竟家长有家长的考量和理由,且是孩子的合法监护人,在这种情况下康复老师们会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但往往无果,因为家长们态度坚决。
三、对教师或培训人员不理解,缺乏信任。
很多情况下,孤独症的康复方法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如通过“打手板”的方式施行反向刺激,类似种种,很多家长表示不理解,并认为这是一种体罚,再加上长时间看不到效果,很容易就对教师或培训人员失去了信心,这样一来,康复进行到一半就停止了,自然浪费了孩子的最佳康复时间。
当然我们不排除确实存在一些不正规的机构,但我们讨论的前提是接受正规康复训练。
对此,我建议广大的家长朋友们:
首先,要找到正规的康复机构,选择专业负责的康复老师。一般政府方面、社会权威机构(如红十字会)会提供这样的便利,为孤独症家庭推荐正规的康复机构,这些机构一般对康复老师的专业性和责任心要求也很高。
其次,配合康复老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估,找到孩子的症结所在,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康复课程。这一步,十分关键。
再有,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康复情况,有问题要及时反映,要相信康复机构和老师的专业性,尽量配合他们。
最后就是耐心的等待,但一定要确保前几项是稳妥的,否则就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毕竟这是一个担当如金的年代,很多家长在对自己的孩子时,尚有欠缺,更何况那些无亲无故的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