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白天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在家的时间可以固定地划分为早上、下午(放学后到晚饭前)、晚上(晚饭后)三个时间段。在这三个时间段内,很多活动是固定的,也是家长和孩子冲突最多的时候。为什么呢?当孩子忙于他想做、想玩的,而家长想要孩子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冲突就产生了。要帮助孩子减少问题行为,第一步可以做的是减少冲突:帮助孩子建立自理能力,让孩子能主动去完成这些常规的任务。
1.自闭症孩子为什么会有困难去完成这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计划和组织能力弱:很多自闭症孩子没有办法自己来安排和组织应该从事的任务或活动,常见的表现又使不能按计划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按课程安排整理书包……。比如孩子知道早上要完成洗脸刷牙吃早饭等一系列的任务,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家长提醒孩子去做,否则他们就有可能不记得去做,一直到来不及出门(上学会迟到),他们才着急起来。这个时候,他们会责怪妈妈是他们上学迟到的原因,并且发脾气。
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很难停止,并且转移到其它活动: 这一点与自闭症孩子兴趣狭隘、变通和弹性低的特点有关。当孩子一旦开始他们喜欢的活动,比如电脑游戏,家长会发现很难让孩子停止活动去做其它的事情,更何况常规的任务有可能是他们根本就不喜欢的事情。从偏好的活动转移到嫌恶的活动,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讲都是有困难的一件事,而对自闭症孩子来讲,难度更大。
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 想着做一件事情,但走到半路被其它的事情吸引,就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并且不再记得原来应该去做的那个任务。
2.自闭症孩子的优势有哪些?刻板、不喜变化!
自闭症孩子刻板的特点,在帮助孩子建立常规的生活习惯时则变成了一个优势。 当孩子重复一种模式去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养成习惯之后,他们不太愿意去改变。而在生活自理的常规任务上,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刻板与不改变,这样孩子不需要爸爸妈妈盯着也会完成一系列他应该完成的任务。
同样是因为刻板的原因,一旦孩子养成行为习惯,自闭症孩子通常能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 脑瘫的孩子在父母不盯着的时候,有可能会偷懒,少做一点是一点,但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会按部就班地把该做的全做了,不会去钻空子少做点什么。
3.通过行事清单帮助孩子建立自理能力。
对于上面提到的三个个案,我们介入了同样的干预方法,行事清单。以下午的例事清单为例,(我们也常常从下午的例事清单开始介入,因为下午的活动会比较简单,完成起来也会比较快。)一般来讲,会包括:
把午餐盒和水瓶放到厨房
换衣服(把校服换成家常便服)
上厕所、洗手
吃点心
收拾餐具
自由活动时间(规定长度,比如30分钟)
写作业(规定时间或任务数量)
自由活动时间(如果是电脑等活动,则规定时间)
4.操作过程:
准备好例事清单,用词简单,排板清晰(清单上不需要有其它的图片动画),增强显示强化的部分。
孩子到家后,把清单拿给孩子,告诉孩子要做的事情(在这个步骤上,一定要管理好孩子特别喜欢玩的东西,比如电脑、电视、平板等,一旦孩子开始玩这些设备,想要让孩子停下来做你想他做的事就很难了)
让孩子独立根据清单的内容开展活动(有的孩子需要做完一件任务就勾掉一件任务,有的孩子则不需要)
在孩子做这些任务的时候,家长不要跟随左右,但也不要离开太远,时刻关注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走神、偏离活动(从事任何不在清单上的活动)时,家长马上提醒孩子“你做到哪一个任务了?”“你现在应该做什么任务?”如果孩子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家长提醒孩子去看清单。
注意,在这个过程里,家长一定不要给指令告诉孩子做什么!我们要养成孩子自己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依赖于家长的提醒。
当孩子完成清单上的全部任务时,家长马上夸奖孩子,并且提供孩子他喜欢的活动的选择。(强化!)
对于规定时间的活动,比如电脑,一定使用计时器。当计时器响时,要能及时让孩子停止该活动。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能延迟1分钟,以后就能延迟2分钟,然后更多,到最后就规则变不规则了。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有困难,家长可以提前5分钟提醒孩子活动时间会结束了。如果孩子因为家长要求他停止活动而产生行为问题,请尽量忽略。
写作业。有些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里会产生很多的抗拒和问题行为,对于这一类孩子,写作业这个活动需要单列出来进行干预,不适合把它放入行事清单中。(记住每个干预项目的目标,并且坚持住你的目标。行事清单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常规习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而减少家长在要求孩子做常规任务时候的冲突,因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写作业这个过程,对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在这里略去细节。
在这个训练的初期,家长要通过辅助提醒的方法,保证孩子能流畅持续地把清单上的任务全部完成,然后才去从事他喜欢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家长慢慢减少提醒的次数和幅度,直到最后家长可以完全退出,而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清单上的任务,训练达成目标,项目完成。
当下午的例事训练完成之后,就可以开始介入其它时间段的(早上或晚上)。
5.一段时间只介入一个训练
完成一个训练后,才介入下一个训练——你通常会发现后面的训练比前面的要容易做得多,到介入第三个清单的时候,只要是孩子有独立能力完成这些任务,往往不需要家长太多的辅助就可以达到训练目的。
一定不要忘了夸奖和强化!比如,对其中的一个孩子,我们安排了电脑时间作为完成任务的奖励,但这个孩子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会选择电脑。因为是我介入了这个清单,孩子还是会选择听话,所以大部分时候都坚持去做了这个清单,所以我们决定安排一个大的奖励——神秘信封。当我两周后去家访的时候,孩子把他完成的清单交给我,就会得到一个信封,信封里会是一样他喜欢的东西,比如电影票。对于高功能的孩子,我们可以使用延迟的强化方法,但强化物一定要是孩子喜欢并且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
当行为完成建立并且巩固一段时间后,额外的奖励可以撤除,只保留日常生活中自然的奖励(比如,电脑时间)。
当孩子在这三个时间段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后,三个孩子的家长都发现孩子在家的问题行为少了很多,感觉日常生活的压力一下少了很多。当然,这只是行为介入的第一步,要进一步减少孩子在其它时间的问题行为,需要对其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且找出原因,然后再介入专门的干预项目。但这第一步的实现,让家长建立起信心,并且为后续的干预活动做好铺垫与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