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幼儿园曾经做过这样的测试: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另外几个指定的小朋友手中取玩具,结果90%以上幼儿是动手抢或求助老师去取,只有极少数孩子知道采取商量或用其它玩具交换的办法。现在的幼儿会把布娃娃当作假想的伙伴,却不能够同真实的同龄人友好交往。
分析其原因,专家们认为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长本身往往存在“四怕”:怕孩子出门被欺负;怕孩子出外不安全;怕孩子外出耽误学习;怕其他孩子上门弄脏了居室。在如此心理的驱使下,家长往往限制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致使子女陷入交往饥渴与交往低能的困境。
心理学家指出:学习或游乐的同伴对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这种同等交往是儿童无法从成人那里学到的。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源于30%的才能加70%的人际协调能力。很难设想,惯于独处“笼中”交往低能的独生子女,会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应付自如。那么,作为家长,怎样让孩子走出孤独呢?
1.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父母应在家庭中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气氛,要培养孩子敢说话、爱说话、敢提问,家长不能摆出“长辈尊严”面孔训斥孩子。家庭大事,孩子可以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允许孩子参加议论。涉及到孩子的问题,首先应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要一味地家长说了算。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敢于交往。
2.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家长应适当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做客时,要求孩子观察成人间的交往;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将孩子支开,让孩子在成人的交往中学习交往。这样有利于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怯、恐惧心理。
3.教授基本的交往方法。儿童应当学会基本的交往技能,如分享、交换、轮流、协商、合作这些基本的交往方法,应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
每一家长都有必要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问题,让孩子走出家门去结识“兄弟姐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多一分魅力,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合作,少一分霸道;多一分成熟,少一分稚嫩;多一分豁达,少一分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