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对于在生物学治疗领域的种种尝试,我们到底应该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专业人员也好,家长也好,保持一个开放的思维和态度,是必要的。所谓开放,就是不盲目否定,也不盲目崇信,注重其所以如此的过程和所以能如此的因素,把成功当作个体的成功而不是普适的成功,把失败也当作个体的失败而不是普适的失败,把兴趣集中在对个体性因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发现和探讨上。个体成功的多了,个体成功因素探讨的明了了,就会有普适的东西出来。从失败中也可以作如是观。对任何个案的成功不必不加分析地报有排斥、憎怨之心,但在引用、借鉴和推广上应当慎重:始终保持着“个案的成功不等同于普适的成功”这个警戒之心。尤其注意收集那些已经被循证依据所否定了的治疗方法,不要再无谓地重复错误、甚至有害的治疗。
第四、如何看待教育训练对于当下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的作用和意义?
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个案干预中,充满着伪诈、争议、不支持、未证实、无实效的各种方法,这是该领域不争的事实。教育训练与行为干预仍然而且将长期作为主流的干预措施。然而,教育训练与行为干预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训练效果的好坏。在这一类的主流干预趋势中,研究最为透彻,实证经验最多是建立在应用行为分析(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原理基础上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融合了强化干预、互动式干预、辅助教学、练习与反馈等模式,并且强调在家庭、学校、医疗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有效合作,以达到训练模式和策略的持续性和最终的成功。
所有儿童都不能忽视教育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根本干预作用。但是教育训练严重依赖操作者个人的学识积累,修养与经验,以及其本人是否接受过系统而规范地专业培训,培训时间长短等等条件。相对于国外同行操作者,我们的老师(医生,和家长),无论在知识积累,原理把握,培训督导,实践操作层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我们对当前流行的各种主流干预趋势都有一知半解的了解,甚至错误的了解,而我们对孩子的训练,也就自然而然地基于这样的了解的基础上,难免会夹杂更多的常识(而非教育技术或理念)成分,或者走上普教或一般特教(而非针对孤独症的特教)理念上去。
我所了解的机构,大大小小,知名无名,也不少了,没有几家算得上真正研究导向的,没有一家在培训老师方面不是速成的(从理论到独立上手训练孩子都不超过1年的时间)。培训名目繁多不说,在同一名目下的培训从理念到内容到操作,也都是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大多数训练是在低技术含量水平上重复操作。一个简单的拍手训练,很多老师并不明白,为什么训练这个项目,它的意义在哪里,支撑的原理是什么;甚至训练的流程也并不熟悉,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他/她往往也没有多少有科技含量和智慧的解决办法。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训练任务,他/她可能很认真,但他/她的训练的确很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