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些学者认为是某种器质性障碍的产物,如产程、围产期脑损伤、母亲孕期患风疹、儿童的癫痫等。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报道中出现的概率均较低,尚不足以说明脑器质性障碍与孤独症的因果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对孤独症儿童所作的诸多研究认为:孤独问题的起因主要是儿童早期的心理障碍。因此认为在治疗、矫正时,孤独儿童只有受到充分尊重、感受到爱和理解时,病情才会缓解,才会摆脱孤独的境况。
迄今为止,多数调查分析也支持儿童孤独问题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一些报道还指出,患儿父母多为智力、受教育水平均不低并带有强迫性人格特征及缺乏感情的人。对子女缺乏温暖或亲子关系有矛盾是儿童孤独问题的原因。有人研究母婴依恋关系,结果认为:婴儿在母亲身边可以得到安全感,益于心身健康发展。而对于很小的孩子,短时间的母婴分离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一位母亲在孩子1岁多时因工作需要出差数日,孩子先是哭喊、踢打;后表现出无奈、痛苦、无食欲;再后来不再哭闹,变得冷漠、孤独,对人不信任。
经过很长时间,这种孤独冷漠仍不见好转。有研究认为:婴儿对母亲或亲人形成依恋也有关键时期。如果生后一年内没有形成依恋,在2岁内还可以通过父母的补偿照料来弥补。过了2岁,则难以弥补。它将极大地影响孩子今后人格的正常发展。当然严重程度还与母婴关系、孩子气质、性格和年龄有关。 因此,建议有3岁以内孩子的母亲尽量不要为任何理由离开孩子.无论进修、出国、旅游还是离异。国外发达国家的妇女往往在孩子3岁以内暂时辞掉工作,全力照顾孩子。母亲要主动教孩子说话,与孩子玩耍,在养育过程中培养亲密感情,并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对已经有孤独问题或倾向的儿童,可以通过言语培养、家庭早期教育、集体训练、心理咨询与系统家庭治疗等方法加以补救。若是因脑器质或机能障碍所致孤独症的患儿,还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但最为现实和必要的,还是使年轻父母真正认识、了解儿童心理发育各阶段的特点,掌握建立亲子关系的方法、技巧,并在生活过程中认真实施,才能有效地减少儿童孤独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