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大学生支持项目“少数帮计划第四季”已经开展一个多月了,我们的第一次小课堂活动也圆满结束!
残障新生们进入大学校园,总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和心态去对待它们呢?
我们的遇到的困难,会是残障带来的吗?还是另有原因呢?
本期小课堂,我们邀请到残障权利引导培训师孙涛老师,为大家介绍高校生活中的问题分析方式以及常见误区。
希望在读完之后,我们不要把所有的一切都归因于残障,同时也不要忽视残障本身带来的影响力量哦!
文/孙涛
大家好,我是孙涛,很高兴参加今年的活动,又能认识很多新同学了。
作为大学新生,在进入校园之后,肯定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同时作为残障同学,可能遇到的问题会额外多一些。
遇到问题之后,为了更好的解决,我们首先要对问题作出判断和分析。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就是归因分析。
归因分析,也就是说找到问题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的去解决,就像看病的时候要针对病因去治疗一样。
对于残障同学来说,面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的时候,有时会走入误区,会不自觉的过分夸大或者过分回避残障的因素,这样就会影响我们找出问题的原因,不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就着重从这个角度来谈一谈,残障大学新生面对问题时的归因分析,及其常见误区。
01.问题不可怕
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换了全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肯定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无论残障与否,这都是在所难免的。
大学的校园生活,和此前的中学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导致我们在短时间内不适应,或者难以迅速进入状态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上大学可能要去一个全新的城市,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等等,可能和家乡有一些不同。
再比如说,大学的学习方式跟中学的差异也很大。
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基本上是老师会制定完整的学习计划来督促学生学习,学完一轮新课,后面还会有反复的复习巩固。
大学却完全不同,上课只有新授课,复习和拓展都靠自己的课外自学了。
从作息时间的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别。
中学如果是住校的话,大家会感觉到几乎从早到晚的时间都是被严格的作息表排得满满的,没什么自己支配的空间。
大学除了上课时间需要出现在课堂之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的,这对于个人的生活安排是个重大的挑战。
凡此种种,导致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在入校之后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新生遇到问题不是什么新鲜事,更非残障同学的专属。
但是,问题这么多,就一定很可怕吗?
那我们反过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不都是能顺利从大学毕业的吗?所以说这些问题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能克服的,只是,如果你多做些准备,那么克服的代价就小一些。
我想少数帮成长营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来帮助大家提前做好这些应对的准备,这也是这个活动的核心价值。
所以说,既然问题迟早会来,大家害怕也没有用,我们需要的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提前做好准备。
02.什么是归因分析?
遇到问题之后,要先对问题做出一个分析判断,才好针对性去解决。
否则,看到什么问题就仅仅针对表象去入手解决的话,有点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能会让自己挺狼狈。
归因分析,严格来讲是一个心理学范畴。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归因分析的常用理论,在这里,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讲。
简单来说就是,遇到问题之后,可以一分为二,从自身和外界两个角度去找原因。
举个例子,一次考试没考好,从自身去找原因就是看自己有没有努力学习,考试当天是不是有点不舒服或者不在状态,从外界找原因就是看这次题是不是太难了,或者是其他同学都发挥得比平时要好。
再比如说,在宿舍里和同学发生矛盾,冷静下来就要思考双方的责任和过错,为了客观起见,最好能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量。
03.残障对归因分析的干扰
这是今天的重点。
前面的内容对于每个大学新生都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残障同学来说,下面这点尤为重要:
残障是大家身上的一个特性,可能是我们遇到很多问题的原因之一,但往往也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
举个例子,有的同学可能之前会发现,因为自己的残障,所以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说,同学们一起出去玩,有的地方自己不方便去,所以和大家一起外出的机会就比较少。
时间久了,这可能会导致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如其他人那样亲密。
通常残障同学会将这个问题主要归因于自己的残障,会认为正是因为残障,才导致自己和大家相处受限,关系就没那么近了。
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析到这个程度,那可能会有问题,会忽视掉其他一些因素,进而错过改善同学关系的机会。
因为,按照前面那个思路,既然这种现象是因为自己残障造成的,自己又没办法改变残障的现状,那么这种同学关系就没法改善。
但是,大家应该也听说过或者遇到过,一些和自己身体状况差不多的人,这些人却能和周围的人关系很亲密,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相同身体状况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交状况。
这就证明,影响这种社交关系的因素当中,残障不是唯一的。
这时候,我们就要去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在其中起作用。
比如说,可以假设自己不存在残障的情况,那么,和同学的相处模式会有多大的变化?关系会变得更加亲密吗?以及这些同学本身是不是很吸引你,或者说这些同学是不是你乐意交往的对象?等等。
当我们意识到在同学关系这件事情上,残障可能不是唯一因素,我们就可以从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因素上去入手,改善同学关系。
甚至可能分析完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残障在这件事情当中起的作用其实很小。
再举个例子。
一位残障同学在中学时候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因为这位同学肢体或者协调性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写字速度比较慢,每次考试都做不完题目,平时写作业也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
这位同学,尤其是他的父母,很可能会强调,你一定要多努力锻炼,提高自己写字的速度,这样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绩。
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背后隐含的是这样的逻辑:成绩不好主要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自己没有努力锻炼,所以要去提高写字的速度。
这个归因的问题在于片面地回避了残障的因素。
事实上,写字慢是因为身体的障碍,虽然客观上通过努力训练,可以改善这一点,但是从一个规则的合理性上讲,僵硬地去要求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考试,是不合理的。
背后的原理就像奥运会百米赛跑需要分男子组和女子组一样。
所以,这个问题的归因要看到两方面:
一方面是自身的残障,另一方面是规则的合理性。
至于自己训练的努力程度,固然是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但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一点上,那自己可能会太辛苦。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残障同学遇到问题,做归因分析时,常出现的两个误区。
前者是过分凸显了残障的因素,导致其他因素被掩盖了。后者是片面忽视了残障的影响,过分强调通过其他因素来解决本属于残障的问题。
大家进入大学校园之后,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不妨先简单的做个分析,尝试找出这个问题对应的原因,然后再提醒自己,在寻找原因的时候,有没有过分夸大或者刻意忽视残障的影响。
对于绝大部分残障同学来说,在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其实和残障的关联度不是非常高,而主要是因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剧烈转变。在这点上和其他同学的差异不太大。
但是也会有一些问题,是显然受残障影响的,这些问题和其他同学相比就缺乏可借鉴性,需要用更为个性化的视角去解决。
比方说,在大学宿舍里,和舍友之间的关系是个很微妙的事情。
宿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可能不相同,有的人睡觉比较轻,或者比较喜欢安静,很怕被别人打扰。你发现自己经常无意中吵到舍友的休息,并且这件事情影响到了你和舍友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个具体问题,如果你很努力地思考,也找不出和残障有关的因素,那么,这就是一个生活环境转换之后的适应问题。其他没有残障的同学怎样应对这个事情的,你就可以拿来借鉴。
但是如果你经过认真思考,发现了其中和残障有关的点。
可能是你在宿舍里行动的时候需要辅具,你早上起得又比较早,然后辅具会发出一些不可避免的声响。
或者是因为你的肌张力比较高,运动不太协调,经常会不小心碰到什么东西发出响动进而吵到别人。
那么,这个问题就和残障有关,可以用一些具有残障视角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
比如说,如果你的舍友完全无法容忍你的辅具在宿舍里发出的响动,那么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找辅导员申请调换宿舍,因为对辅具的声响的基本的包容,是残障人理应享有的合理便利。
如果是因为身体运动不协调,经常会碰到东西发出响动,你就可以和残障伙伴多交流学习他们的生活经验,问问他们在日常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有没有什么实用的小工具来减小声响之类的。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你认真思考过后,发现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残障有些关系,那么你是可以有底气的去提出一些要求的。
只要这个要求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就不仅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应当的,是你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你能够坦然自信面对自己残障的一种表现。
问答环节
Q1:很多残障同学普遍没有自信,在社交的时候没有办法处理自己的自卑心理,会感到害怕,或者会有讨好型人格,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不自信呢?
孙涛老师:
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来说,没几个是有自信的,和有没有残障关联度不大。因为大家都知道,换了生活环境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心里基本上都没底。
农村来的同学,到了城市上大学,其实心里就会有点发怵。但是一些用心观察和反思的农村同学,经过不长的时间就能迅速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自然就有自信了。
这个原理,对于残障同学是可以借鉴的。
如果留心观察,并且有技巧地去解决校园里遇到的各种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很快就能够适应生活,甚至有时候还会发现,自己比其他同学适应得更好,这时候你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心里怕什么呢?
一句话,自信不是靠装出来的,是靠认知和能力支撑起来的。
Q2:请问在学习之余,我们如何能更好的参与一些社团活动呢?
孙涛老师:
通常是进了大学就会有社团的人来拉你的,你可以先在网上看看,大学的社团模式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担心身体的原因参与受限,那就先了解清楚再去参与,比如有一些社团,可能确实不适合一些同学参加。
另外,如果是社团组织者拒绝你的话,你要能客观分析,拒绝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和残障有关?
如果是因为自己在能力特质上不够匹配,那就没什么可说的。
如果组织者认为你是残障人士,可能没法参加,但你认为事实上你能够参加,那这个是有协商的空间的,可以直截了当和对方表达自己的态度。
尽管最后不一定能争取到参加的机会,但是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多练习这种争取和表达,不然以后到了社会更容易被欺负的。因为这种无理的拒绝实在太普遍了。
在大学里做这样的争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成本,只要心理上能承受被拒绝的打击,就一定要去多尝试。
Q3:作为一位残障人士,进入校园很大可能会被当成所谓的“身残志坚”的励志典范,怎样才能减少他人的这种刻板印象呢?
孙涛老师:
其他人对残障抱有刻板印象这件事情,我不喜欢他们这种态度,但是他们拥有持有这种态度的绝对权利,我丝毫也没有权利去改变他们这种看法。我能做的只是在他们这种态度面前过好我自己的生活。
至于他们是否愿意改变态度,或者改变成什么态度,那是他们的事情。
说得更直白一点,他们愿意把我当成励志榜样就当成呗,不影响到我生活就好,如果影响到我生活,那我再有针对性的去解决。
就算被当成励志榜样,也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该干嘛就干嘛,调整好心态,别太当回事就是了。
讨论区
鹿鹿子:
说句题外话,其实我觉得这个刻板印象,也有好的地方,比如食堂阿姨,会给你多打点肉,陌生的小哥哥对你的态度更加好。
沈丞晴:
我觉得关于刻板印象这件事,咱们可以和自己的辅导员或者专业老师交谈,说一说咱们的希望和愿望,如果可以的话,咱们自己做班委,或者找一些机会,做一些有关残障的倡导和活动。
平常我们可以关注一些有关残障的公众号,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可以让朋友看到,都是正确表达自我的方式。
当然,最重要的是和人交往的时候的行为和态度,在人与人交往之间,你的成就,你的想法,你的解决办法,是会给人带来新发现的,会让你整个的交往圈、朋友圈变得非常舒适。
陈睿:
孙涛老师的分享,真实地反映了许多残障学生在入学时心中的困惑。
我想,不仅限于教育,在后续的职场当中,完善自己的思考习惯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最大程度减少我们的障碍。
如果当年我有如此开放的交流平台教会我:遇到事情先思考,而不是习惯性的放弃和自我归因的话,我想我融入大学的速度将大大加速。
庆幸的是,有赖于法规的完善和无障碍的建设,如今新生面临的问题正在逐步减少,而我们也将竭尽所能,将心中的障碍逐一克服。
史晨晴:
加入少数派已有一段时间了,作为大一新生的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满是憧憬,但是又迷茫、恐惧。
孙涛老师的讲述使我对大学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及怎样合理地去避免或者处理一些情况。
作为残障人士,我们可能被周围的人或事影响,从而在分析问题时出现错误的判断,影响我们探求事情的原委,还可能南辕北辙,让问题更加棘手。
归因分析的方法,使我们学会挖掘问题的根源。
如果是自己的原因,就要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进步,残障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也不可一味地追求完美,要正确的认识和接纳自我。
如果是外界的问题,就要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去改善它,也不要为无法改变而难过。
未来的路还很远,需要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但我并不惧怕,还有些期待,我相信我可以在大学中很好地生活与学习,交到知心的朋友。
Million:
我是个很容易焦虑的人。当问题出现时,我的头脑会止不住地思考它的难度和各种后果等等,当我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思绪也会时不时飞到那边去了。当问题解决时,我就会非常释然、心情很轻松。
听了孙涛老师的分享,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
我应该认识到问题并不可怕,应该以平常心对待,遇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利用归因分析,去找到问题的内在原因,不要太过分焦虑,自己实在是解决不了的话,也不要吝啬于寻求他人的帮助。
姚天琦:
以前我确实有过思想上的误区,认为自己的问题都和听障有关,长大以后才发现不是这样的,普通人碰到的问题,我们也会碰到。
九月份我就要去希腊读书了,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有挑战性的。所以我也不用太过于夸大自己的听力障碍,而且学校里有studentservice,在必要时可以申请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