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美国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是对孤独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他通过对11 名儿童的临床观察,于1943年发表了论文——《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他的研究对后来研究者的影响很大,即使在今天,他的论文仍被广泛引用。1982年,我国儿童精神病学家陶国泰教授首次在国内专业文献上正式报道4例孤独症,到1980 年代中期以后,病例报道才不多增多。那么,孤独症是20 世纪才出现的一种新的障碍吗?Utafrith(1989)认为,在过去的历史材料中可以找出自闭症存在的证据。例如,几乎所有民族的民间故事中都有涉及到行为古怪、缺乏常识、不能正常交流的单纯的主人公的故事。
可能是由于孤独症的发生率非常低,又经常伴随着智力障碍或一般性学习困难,导致其研究时间较晚。研究者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儿童孤独症的治疗矫治方法层出不穷,国外研究者对这些方法做了许多实验研究。但是一些研究方法,比如结构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分离式学习体验等方法,只能在政府、社区、学校、医疗机构等的配合下才能进行,适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就被限制了。
我国孤独症的治疗现状也许更糟糕一些。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真正完善,孤独症患儿的就学还存在一定困难,很多患儿家庭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我国学者曾对当前孤独症的矫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如徐琴美、丁晓攀等对21名孤独症患儿家庭、5所孤独症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家庭最常用的方法是游戏疗法,治疗机构最常用的方法是感觉统合训练;家庭训练中最有效的方法被认为是游戏疗法(占总数的52.38%),治疗机构中最有效的方法被认为是行为治疗(占总数的65%);家庭中最无效的方法被认为是感觉统合治疗,治疗机构中最无效的方法被认为是药物治疗。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游戏疗法是比较有效的社会技能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