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反馈应该在反应之后立即进行。强化反馈表示孤独症儿童的反应是正确的,它会增加这一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消极反馈和无反馈,表示孩子的反应是错误的,它会减少这一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1)孩子做出正确反应:要进行表扬,同时轮流采用不同的奖品加以奖励。
反应正确+注意力集中=最强的强化
反应正确+注意力分散=轻微的强化
(2)孩子做出错误反应:要进行表示反应错误的反馈。
反应错误+注意力集中=具有鼓励作用的反馈(例如“ 尝试得不错")
反应错误+注意力不集中=较强的校正性反馈(如“不“注意"“你要看着”更努力一点“你能做得更好”等。)
(3)孩子没有做出反应:如果孤独症儿童在5秒钟后还没有做出反应,就应做出反馈并中止尝试。如果孩子注意力集中、坐得端正,也没有出现偏离任务的行为,那么只要不进行强化就可以了。在每次尝试之间一定要有时间间隔。要对材料稍作清理,以明确表示尝试已经结束。
(4)孩子出现偏离任务的行为:如果孤独症儿童出现不当行为(例如,离开座位、抢东西等),就要马上进行反馈,纠正这一行为,并终止这一尝试。不要等孩子的不当反应结束之后才进行反馈。
2、反馈的意义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例如,在说“不”的时候不要笑,在说“好”的时候不要皱眉头。
3、反馈或后果应事先计划好,要采用统一的标准。不过,对出乎意料的优异表现或行为一定要立即进行强化。
4、应该根据每个孤独症儿童的喜好来选择用于强化的奖品(例如,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得到过度的表扬或过多的食物)。必须不断评估强化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5、要尽快将强化的次数、延退时间和强度减少到自然状态。开始时,要强化所有的正确反应(这就是连续强化),但随着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取得进步,要逐渐采用问歇强化。逐渐采用间歌强化的目的在于:
(1)减少孩子对强化的依赖。
(2)减少外部控制。
(3)使教学情境接近于孩子日常的生活环境,以促进泛化(即促使孩子将所学的技能用于日常生活)
(4)避免出现混乱(滥用强化常常会加剧孩子的破坏性行为)。
6、运用差別后果让孤独症儿童了解什么是可取的行为
(1)最好的反应应得到最好的强化物。
(2)得到提示较多或质量较低的反应得到中等强度的强化。
(3)反应虽然错误但能集中注意力,应得到“不对"、“再试一下”之类温和的告知性反馈。
(4)攻击行为或明显偏离任务的行为应得到强烈的消极反馈。
7、运用告知性反馈,例如,“把手放下”,“你没有看”,“太慢",“说好一点"等。告知性反馈可提供更多的信息,较为自然,可作为示范语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