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更多校外的家长,也为了让更多孩子少走弯路、抓住宝贵的康复时间,安安教育提供了包括 发布公益微课、分享学习资料,以及通过微信群、微课直播间等收集家长的问题,定期进行细致解答等 持续不断的网上公益支援。现将答疑汇总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家长、老师一些参考。
1、女孩,6岁3个月,自闭症诊断,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令,不爱学习,在机构做康复训练。
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注意力怎么样呢?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往往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维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但如果是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很难维持注意力。如果您的孩子是类似的情况,建议您在教授知识和技巧时,尽量加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如果要教数学,孩子喜欢公主,那可以让她数皇冠或公主裙,她就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孩子不能很好地注意语音的信息。这往往是孩子语言理解能力不足造成的。就好像我们常人在听外语的讲座时,由于处理外语的信息很困难,也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如果是这种情况,则需要注重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
不听指令,也有可能是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够,所有听不懂指令的含义,那就还是需要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当然,也有可能是行为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是故意在不听指令,建议进行行为功能分析,看看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大人的指令。
不爱学习指的是哪方面呢?有可能是她确实不感兴趣,兴趣狭窄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量改善或利用孩子的兴趣。完全消除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并且这种对某种事物特别痴迷的特点应该说是谱系人群的长处。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目标设置的难度太高,孩子很难完成,没人喜欢总是失败,成人可以通过巧妙设置的教学活动和目标,让孩子总能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
2、3岁2个月 孩子不怎么听指令,偶尔仿说。眼神飘,发呆。呼名偶尔有反应。不爱模仿。叫半天不动。有刻板行为。
根据家长的描述,不听指令应该是因为语言理解能力差。这就需要成人在互动过程中根据孩子能力进行相应的语言曝露。如果孩子仿说多为单字,那在玩玩具描述情境动作的时候就多用单字和叠词,让孩子把发生的情景和字词联系起来。
您提到的眼神飘和发呆,应该是说孩子缺乏互联注意。也就是说当成人跟孩子进行沟通时,孩子不能跟成人建立共同关注,有意识地去关注成人在描述的事物。您可以了解“互联注意”这个极其重要的社交沟通发展发育里程碑。先从跟随孩子的兴趣开始,逐渐引导孩子跟随成人的指示。
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孩子游戏技能低造成的。缺少游戏技能的孩子,由于比较无聊,就会很容易发呆。建议成人要多跟他一起玩他感兴趣的游戏。可以从感知觉类和肢体互动类的游戏开始,例如:玩水、沙、举高高、挠痒痒等。这样的游戏互动,也能有效改善他的刻板行为。
呼名反应的教学,最忌讳的就是每天毫无原因叫孩子的名字。成人可以在跟孩子的游戏互动中,叫孩子的名字,当孩子不回应时温柔引导。例如:如果孩子喜欢举高高时,成人可以叫名字,孩子过来之后,就把他举起来。切忌不要每次叫名字,都是让孩子过来做无聊的任务,孩子当然会故意忽视叫名,因为他根本不想过去。
模仿的教学,建议您在孩子喜欢的活动中进行,例如孩子喜欢玩沙子,可以示范用铲子挖沙,用卡车运沙子,孩子会很愿意模仿。尤其是可以在生活中,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用示范的方式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抽屉打不开,示范用钥匙。然后把钥匙给孩子,引导他模仿刚才成人的做法打开抽屉,逐渐孩子就会愿意主动模仿成人了。
3、男孩,7岁,在听觉上比较敏感,害怕听类似汽车加速、装修、声光玩具等,会捂耳朵,对特定的一些声音也有抗拒;视觉寻求比较厉害,在无聊时候、有畏难情绪时候、都会斜眼 频率较高,希望给予家居意见。
根据您的描述,孩子存在听觉和视觉过敏或失调的问题。建议您做系统的感觉统合评估,了解孩子的感知觉情况。由于孩子的年龄已经超过6岁,感知觉已经基本发展完善,您应该尽量满足孩子感知觉方面的特殊需要。对声音敏感在家里可以尽量减少声音的刺激,外出时可以佩戴降噪耳塞等。
根据家长的描述,“斜眼”是一种自我刺激,用来平复情绪或娱乐。如果孩子有语言能力,应鼓励他表达情绪,用恰当的方式调控情绪,或者直接跟成人说:“太难了,我不想做了。”
活动安排尽量符合他的最近发展区,不要过于困难。如果碰上一些他可能会觉得困难的活动,及时给予辅助,帮助并鼓励他完成。同时,家居做好时间安排的结构化,把他一天的生活安排合理,提升他的游戏技能,有事情做自然就不会感到无聊。
“斜眼”也有可能是近视的前兆,也建议您咨询眼科医生是否有其他原因或矫正的方法。
4、男孩,4岁6个月,怕大哭声、打雷声、电视机黑屏、部分头像等,专注力差,不怎么听指令。
4岁6个月的孩子很多都会害怕打雷声或爆竹声这些比较大的声音,但哭声的确不应该是问题。还需要家长提供更多跟听觉敏感相关的信息。
视觉方面,害怕电视机黑屏是否有可能是不愿意关电视?如果黑屏后,孩子表现害怕,大人都是怎么做的呢?“害怕部分头像”是指的什么?指的是手机微信里的头像吗?
如果孩子的确存在感知觉的问题,一定要进行系统的评估,6岁前以调整为主,6岁后以满足支持为主。
孩子不听指令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参考前面的回答。
5、女孩,3岁9个月,注意力差,视觉广度差,干什么也磨磨蹭蹭,自言自语内容多数为儿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是如何得知孩子的视觉广度差呢?有些自闭症的孩子的确有隧道视觉(tunnel vision)的问题,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转头来解决。有造成任何问题吗?
不知道孩子的诊断是什么,如果是自闭症的话,也有可能因为他们执行功能上有欠缺,不太擅长计划并执行自己的行动。可以用视觉卡片提示相应步骤,帮助他们更好的计划自己的行动,更快的完成任务。包括对于注意力的引导,也可以通过视觉提示呈现,比如教室规则的视觉卡片。
自闭症儿童往往在进行包含多步骤活动时需要视觉提示
其他关于注意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参考前面的回答。
如果是谱系的孩子,往往并非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是很难转换注意力,或者纯粹是对语音信息不理解或不敏感,或者是语言理解能力差。如果孩子对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没法集中注意力,成人应该引导孩子建立完成的概念,从拓展进行自己喜欢活动的时长开始。例如孩子喜欢玩沙子,那就让他把桶装满后再倒出来,如果孩子注意力总是乱跑,那就引导孩子回到装沙子的活动上来。
如果想让她有更多有意义的语言,那还是要提升她的语言沟通能力。
一般这个年龄的孩子确实是很喜欢儿歌这种有韵律又有重复性的,通过儿歌也可以教授一些句子词汇。读绘本和唱儿歌都可以借助其他物品来提升互动性,如下图中的教具:
给自闭症儿童唱儿歌或读绘本时,可以利用类似的教具帮助孩子理解歌词和增加互动性
6、男孩,7岁,自闭症,会有其他孩子沟通的动机,但正常孩子不理解他。比如: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会突然间走过去拉住其中一个小朋友说:我是XXX。因为语言不清楚,行为怪异,小朋友一般都不接受他。怎么解决?
1)和家人比较会说,别人问他,都要我们提示他,怎么提高他的社交技巧?
2)他现在在学前班,在学校很少跟同学大声朗读,在家会,要怎么解决?
根据您的描述,孩子现在还很难跟同龄人进行社交,需要先跟成人练习如何互动玩耍。孩子之间的社交是基于游戏玩耍的,如果孩子的游戏技能较低,需要先提升游戏技巧。
当孩子的游戏技巧、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较为接近同龄孩子时,建议您组织结构化的玩伴游戏时间。这类活动,成人需要事先对同伴的选择、游戏的内容,教学目标等做好充分的准备。
类似的社交技巧,也可以通过绘本社交故事来教授,但都离不开实际的演练。先从跟成人演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在成人介入下的同伴互动。
很多谱系的孩子都是跟家长的互动比较好,跟其他人较差。还是要让孩子多跟其他人互动,但一定要尽量确保互动的人会给出积极的反应,并且从一些固定程式的互动开始。例如:买东西、跟学校的门卫打招呼聊天。注意:谱系孩子喜欢可预测的社交互动,如果总是逼迫孩子去跟不熟悉的人,在不熟悉的情境下互动,孩子会非常痛苦。
在学校不能大声朗读的问题,估计也是同样的原因,建议在家进行角色扮演。老师也不要强求孩子,他先是要愿意上去表达,没必要强求一定要用多大的声音。
7、男孩,2岁7个月,2岁4个月因为说话不行带去检查,查出自闭症。主要还是不说话,只会简单的单字跟叠字。说的还很少。喜欢来回跑,骑被子和枕头。简单的指令可以做到,激烈的运动爱跟小孩玩,安静的摆弄东西喜欢一个人。如何训练说话?
说话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把语前的技能,把基础社交沟通的技能,还有眼神/轮流/手势这些跟人的互动先建立起来,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讲话。
只能听懂简单的指令还不够,要做更多语言的理解,成人多描述生活中经历的事情,用孩子能听懂的、尽量简短的语言。
表达上可以把重点放在手势,用眼神提要求,还有互联注意方面。孩子可以运用手势沟通,比如“指”,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含义。比如指指大树,并说“妈妈 妈妈”,意思就是“你看,是大树”。或者妈妈说xx被谁吃掉啦,他指指爸爸,说“妈妈 妈妈”,表达的意思就是爸爸吃掉了。
孩子出现骑被子的情况先转移注意力,估计是她觉得无聊,多提升孩子的游戏技巧。
8、你好,老师,我家宝宝4岁,一年前在康复机构训练,去年因为家里发生一些事所以中断了训练,现在只会简单的“啊”,“我要”之类的语言,理解能力认知都不好,想请教您如果在家里开展干预治疗,我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开始进行?
不知道孩子的诊断是什么,如果是自闭症的诊断的话,他的核心肯定还在社交沟通方面。因为他四周岁了,只会一些很简单的语言,还是应该考虑到专业的机构干预。
如果说由于其他任何的原因,没有办法去机构的话,那应该先做一个评估,看一看他五大发展领域里面,有哪些方面的迟缓是比较严重的,这个方面应该先作为康复干预的重点。
基本上没有孩子适合完全在家里干预,居家干预是康复干预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但是单靠家长是非常困难的,很少有家长能够独立地给孩子去做干预,并且居家的环境也没法满足孩子所有的教育和干预需要。孩子在三岁之后,除非是特殊的情况,都需要一些集体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