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孤独症治疗中的主流是心理干预疗法,支撑其治疗有效性的外显技术和操作都是其底层的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这些学习理论从基于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推导出的行为主义出发,其中最典型的有: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强化物概念)的“鼠”、苛勒的“黑猩猩”,到后来的基于对人类行为的观察推导出的认知主义,再后来的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目前孤独症心理干预的理念和技术还是行为主义的天下。
如果您认可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那么我们人类属于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人类的行为模式中必定包含着哺乳类或者灵长类动物的行为模式,但是不能就用哺乳类或者灵长类动物的行为模式来解释人类全部的行为模式。行为主义只能解释了从哺乳类到人类这一连续体中的典型神经发育的一小部分行为模式,不仅不可能是全部而且也不包含非典型神经发育(比如孤独症)的行为模式。同时,就这一小部分而言如今肯定不是人类行为模式的主要及关键的成分,因为自大约10万年前人类产生语言,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私有制、社群、社会,以及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新,人类的大脑已经完全不同于那些哺乳类或者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社会脑:基因、环境与孤独症)
作为ABA治疗孤独症和其它早期ABA项目的先驱之一,Dr. Ole Ivar Lovaas博士发表的目标是帮助孤独症孩子与他们的同龄人变得“难以区分”,其中包括将诸如拍手和脚趾走路之类的行为标记为问题,并积极努力减少此类行为。但我认为孤独症孩子接受的所有服务、支持、干预和治疗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支持他们成长为一个快乐、健康、自主生活和有一份工作的孤独症成年人,而不是“与同龄人无异”。这个概念基本上还没有被家长和社会充分地理解,更可惜的是时间和金钱将继续被浪费在对孤独症孩子没有帮助的研究上。
那么,ABA真的是孤独症孩子的最佳选择吗?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另一个问题围绕着行为心理学的整个概念,它是否真的对人类有益。它主要用于研究动物的行为,直到Dr. Ole Ivar Lovaas (ABA之父),从未被用于人类。虽然它可能会有效地控制部分行为,但它也可能会对被实施的对象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