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ABA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些治疗师比其他人更宽泛地使用这个术语,在美国,一些疗法被命名为ABA是为了获得保险资金。
我认为ABA的昌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的结果:社会不接受差异;不了解孤独症孩子的行为或不了解如何支持孤独症孩子; 也不相信孤独症孩子在没有ABA的情况下也能学习。更强大的一方(非孤独症人士,他们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对边缘群体(孤独症人士)成员的行为做出判断。他们不喜欢或不理解他们所看到的,于是他们决定需要改变它,而不是适应它。通常最善良、最有爱心的人相信帮助孤独症孩子的方法,就是帮助他/她们变得更“正常”。ABA只关注行为,最早期设定目标让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无异”,无疑迎合的人们的普遍认知。
虽然ABA多年来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发展,但记住它的来源也无妨。这里有几句来自“ABA之父”Dr. Ole Ivar Lovaas的几句话。“当你和一个孤独症儿童一起工作时,你几乎是从零开始。你有一个生理上的人——他们有头发、鼻子和嘴巴——但他们不是心理上的人。看待帮助孤独症儿童的工作的一种方式是把它看作是塑造一个人的问题。你有原材料,但你必须塑造一个人(Lovaas cited by Chance, 1974, p76)”。Lovaas也对孤独症孩子使用电击疗法。
当然,今天的ABA很少有人在表面上公开支持Lovaas对孤独症人的看法。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但是他的想法在ABA的许多方面仍然是清晰存在着——太多的行为学家继续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孤独症孩子做事的方式是有正当理由的,即使现在有一个完整的孤独症倡导者团体来解释他们自己的经历。“康复”、“摘帽”、“出圈”依然吸引着家长和人们的目光。
孤独症孩子努力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通常意味着他/她们妥协自己,与非孤独症孩子“合得来”。他/她们强迫自己做一些伤害自己或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她们社区中精神健康问题和自杀率高的原因。
尽管他/她们做出了这些努力,但他/她们仍然经常因为与众不同而脱颖而出,因此仍然会受到评判和批评。这个“难以区分”的目标仍然被ABA提供者引用。当社会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让他/她们变得“正常”的目标时,他/她们的人权将受到侵犯。以“正常”为目标是不道德的,通常是无法实现的,许多第一手资料表明这对孤独症孩子来说代价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