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而不干涉,引导而不教导。”这句话听起来简单易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家长却寥寥无几。
太注重“保护”孩子,在不自觉中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明知亲自带养好处更多,却囿于工作忙碌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等孩子长大后才发现孩子身上的诸多感统失调问题,才开始真正着急起来。今天为各位家长们提供几种带养方式作为参考,帮助你的孩子远离痛苦。
触觉是神经体系最重要的“营养”,掌管着孩子情绪的好坏,因此在早期,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大量适宜的触觉刺激。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城市里,每天许多时间都被电子产品占据,也少了很多和同龄小伙伴玩耍的机会,这就造成TA们无法从嬉戏打闹的身体接触中,获得充足的感觉刺激。再加上父母早出晚归,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爱抚,很容易造成孩子早期触觉学习不足。
所以,家长们一定多带孩子和同龄玩伴玩耍,多和TA们接触。
讲究卫生是好事,但是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家长过分计较干净与否很可能得不偿失。不让玩水、玩沙、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不允许摸摸碰碰,都是在剥夺孩子感觉学习的机会。
从感统角度来说,玩水可以给孩子丰富的触觉体验,打水仗和打水球这些比较欢快的游戏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本体觉。而玩沙可以发展孩子的感知觉,对于降低孩子的触觉敏感度有很大帮助。
包办溺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永不过期的话题。孩子不说话,只需要一个眼神,家长就已经将物品主动递了过来。长此以往,不仅孩子的语言功能变弱,也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爱思考,笨手笨脚。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后,自理能力差,不会独立面对陌生情况,同时也会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不适应集体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合群,缺乏自信等身心发展障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孩子6岁之前就强迫TA们接受繁重的认知教育。
然而,六岁之前孩子的大脑主要是一部感觉处理的机器,孩子必须要亲身体验各种感觉信息,充分地去听,去看,去做,去感受事物,才能促使大脑在感觉刺激的作用下实现神经网络的连接,并顺应性地做出动作反应。
如果孩子在六岁之前经常被灌输太多的认知教育,那TA根本没有机会去实现“感觉—动作”组合的发展。感统能力有欠缺,更无法进行进行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所以,过早对孩子进行认知性教育属于本末倒置,只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长时间盯着屏幕,孩子的眼睛会一直追着屏幕上跳动的画面,眼部肌张力会一直处于比较高的状态,当他转而去观看周围静态的环境时,就会不适应,容易变得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另外,看电子产品属于被动接收信息,时间长了,孩子的大脑就会习惯这种信息接收形式,而不能再很好地主动地去接收外部信息,如此将不利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
家庭氛围不好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无形的压力,如果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相互争吵,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非常巨大的伤害。这类问题家庭走出的孩子,通常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莫名其妙地焦虑和恐惧,对他人产生敌意,容易嫉妒,缺乏同情心,甚至做事也会比较残忍。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关注到孩子的不健康发展,并为孩子做出改变,可能孩子的问题还会愈演愈烈。
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官,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自信成长,先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