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相较于普通孩子,在多个方面的能力表现上,都可能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表现在社交、理解、沟通和表达等方面,在长期的观察中,专业人员发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通常会有几种“不会”,如不会沟通、不会应名、不会关注、不会分享、不会共情、不会游戏等,如果能帮助患儿解决这几种不会,那么将大大提升患儿康复的速度。
下面就从这些“不会”讲起,如何让孩子从不会到会!
孩子不说话并不代表社交存在障碍,比如有的孩子只是单纯的语言能力迟缓,或者发音系统存在异常,但是他们可以运用他们的肢体、眼神或者是文字来进行沟通。
而不会沟通的孩子是什么样呢?就是你问他什么都不会回答;语言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总是自言自语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无法进行深入交流,甚至不能形成回合式的对话。
针对不会沟通的孩子,出语发音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
例如孩子想要喝水,他不能用语言说出自己这样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教孩子用手指一指水杯,或者拉着我们的手去接水的地方。这个过程可以不需要语言,但是也能让我们理解到他们的意思。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等孩子掌握了表达的技巧之后,我们就可以逐渐提高孩子认知理解能力,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关于应名,大家也有一些误解,不是口头回答才叫应名,如果对自己的名字有眼神等回应,其实也是有呼名反应的。
所以在训练呼名反应时,不要一直纠结让孩子回答“哎”等,首先要让孩子关注到叫他名字的这个人。
比如我们拿着孩子喜欢的东西,在叫孩子名字或者代称时,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吸引孩子眼神,并且迅速将这个东西移到你的眼睛附近,然后立即将这个东西奖励给孩子,进行强化。
听到名字——看你——得到强化
让孩子形成这样的链接,将强化物的结果和前面的行为进行配对,也调动孩子了孩子关注别人的动机。
分享零食、分享玩具、分享自己的见闻,是进行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不断分享,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分享又分为两种,即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用激励的方法训练孩子,当孩子分享时就给孩子一个正向刺激,这样逐渐培养孩子爱分享的习惯。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不具备游戏技能,不会玩游戏,不会去跟随别的小朋友的游戏,那么也就很难融入同龄孩子的社交圈。
所以在家里,家长可以带孩子做一些小朋友比较喜欢的游戏,比如躲猫猫。
家长可以拿着孩子喜欢的零食做强化物,并藏起来让孩子来找。一开始可以躲在比较好找的地方,如果孩子不会找的话,另外一位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辅助孩子完成游戏,找到的同时就强化孩子。
调动孩子游戏的动机,也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让孩子掌握到游戏的方法。当孩子在家可以跟家人玩这些游戏之后,我们就可以泛化到跟小朋友玩。
但是如果孩子一开始还是无法主动进行这样的游戏的话,家长需要及时做好引导和辅助。
不能理解他人的情绪,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这无形中也给孩子的社交设置了一道屏障。如果一个人因为衣服不小心划破而生气、难为情,但孩子却在旁边哈哈大笑,在我们看来是在嘲笑一样,那还会有人愿意跟孩子玩吗?
所以我们要训练孩子对别人情绪、表情的认知,并教他如何对别人的情绪作出相应的反应。关于共情能力的训练,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的文章:8个方法提升自闭症孩子心智能力,让孩子学会共情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孩子的这6个不会,并以正确的干预方法去改善、解决,那么孩子的社交能力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为孩子将来融入普通学校、融入主流社会、融入集体生活垫下坚牢的基石。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以上这些表现,但是不知道怎么解决的话,专注于孤独症社交行为研究与康复的专家团队来为您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