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过的家长,大都表示自家孩子很早就有些苗头,熬到两三岁去医院检查后才确诊是自闭症。但也有少数家长说,孩子原本聪明可爱,却在两三岁的时候无缘无故突然退步后确诊是自闭症,万分揪心。
上述现象,在自闭症研究领域里面已经探讨多年。长期以来的主流观点就认为:自闭症患者至少可以分成“原发型”和“退化型”两种类型,其发育趋势,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对此有所了解的家长曾问道,如果是孩子是“原发型”,那现在的研究说了,自闭症主要是基因导致的,是胎里带来的,这咱只好认命!但“退化型”是怎么回事?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地突然得了自闭症呢?莫不是因为疫苗反应?重金属中毒?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肯定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病。从现有研究看,“退化型”自闭症可能有两种情况:
1)一直在退化的“原发型”患者,到了某个程度才为家长注意到;
2)突然快速退化的普通孩子,因某些症状符合标准而被诊断为自闭症。
第一种情况的起源要追溯到自闭症的确立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Kanner教授。在他发现自闭症的时候,Kanner教授确信,自闭症是原发疾病,并且这是区分自闭症和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在那个时代,美帝的精神疾病研究和治疗还处于精神分析法的集体癔症发作之下。假若Kanner教授坚持自闭症是原发的,即先天的,那就是和弗洛伊德他老人家——的信徒们对着干,就是想要自绝于主流的同行们。因此呢,他审时度势,悄悄地修改了自己的观点,改口说,自闭症也有退化的,有后天的。这就合乎了精神分析法的口味,因为他们笃信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源自后天因素,不是恋母,就是恋父。
Kanner教授这么做的结果,固然巩固了自己作为自闭症第一人的江湖地位,但也给“冰箱妈妈”理论这头“怪兽”留下了野蛮生长的空间。“冰箱妈妈”理论的鼓吹者们,拿着“退化型”自闭症大做文章,认为孩子本来是天真无邪的一块璞玉,都是妈妈们不负责,或是心理有问题,才导致好好的孩子自我锁闭,不与外界交流,因此得了自闭症。他们的结论是,解决自闭症的关键,在于解决患儿的妈妈。此种谬论伤透了多少母亲的心,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却到如今还披着“好妈妈”的画皮想要伺机复活。
在看到“怪兽”的惊人破坏力后,Kanner教授试图修正自己的妥协,公开表示所谓的两种类型自闭症划分界限相当模糊,完全没有必要硬分,但这个概念流传已广,教科书据之不疑,任是鼻祖也无力回天。
不过随着自闭症研究的深入,对此心有疑虑的人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嚷嚷了这么多年,貌似“退化”并没有确切定义?
什么是退化?是语言的退化?是行为的退化?是社交能力的退化?是突然退化?是慢慢退化?是退化了又进步?是一直退化?是某方面退化但另外方面继续进步?退化多少才是退化?
结果就是,研究虽多,却都自说自话,以至于给出的“退化型”患者的比例差别甚巨,令人不忍直视,不得不怀疑这些研究到底有没有意义。
不仅如此,研究者也认识到,绝大多数此类研究,依据的是家长回忆,在准确性上受到家长选择性观察和记忆的极大干扰——犹如女朋友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断然提出分手,直男却觉得从来都没有做错什么,为何自己一片真心换来的是女人突然变心。
更客观因而更可靠的前瞻性研究——比如从婴儿时期即以视频等方式持续记录生长情况,然后定期评估,排除家长因素——显示,谱系儿童其实从很小就已经开始逐渐“退化”——与同龄NT相比,只是家长并没有及时觉察。只有在很易于注意到的方面——比如语言——退化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家长才猛然惊醒,而此时患儿在社交等多方面已经严重退化了。
换句话说:这种日渐流行的观点认为,自闭症患者都是“原发型”,退化是固有现象。
瑞特(Rett)综合征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退化型”例子。
下图是该病的发育趋势:在出生后几个月,或长至一年的时期内,婴儿缓慢出现症状,但除非是有经验的人士,否则难以发觉;到患儿的症状开始加剧,出现难以控制双手、拿不住餐具玩具的时候,家长才猛然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头,慌忙送医检查。待医生问及病史的时候,家长就只记得孩子原本是好好的,却突然退化了。
在发现瑞特综合征的病因是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出现突变后,这类患者的“退化”就容易理解了。并不是什么后天的外在因素,也和亲妈、后妈都没有关系,更怪不到疫苗、重金属头上。根本原因是,发育过程尤其是神经发育需要MECP2基因却不得——养兵千日,用兵的时候却发现一半是在吃空饷,那只能打败仗。事实上,我们的基因,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做规定的任务。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只要有人赶不上节奏,就会出乱子。
第二种情况,原本一切正常、好几岁的时候突然就和苏妲己被换了心一样变得什么也不会的患者,也确确实实存在;争议纷纷的儿童期崩解症貌似能够大范围覆盖这些患者。
1908年的时候,奥地利教育家Theodor Heller发现了6位病情奇特的儿童。他们好好地,却突然间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急剧下降,变得不会说话,也不会与人交往。
在之后长达百年的时间内,这种奇怪病症一再被医生注意到,名字从最初的婴儿痴呆症,变成海勒氏综合症、进行性崩解精神病、崩解性精神病、普遍性崩解性疾病、不是瑞特综合征的其它儿童崩解性症,直到DSM第四版的时候,才以儿童期崩解症的名字被正式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只是好景不长,不到二十年后,就被DSM第五版归并到自闭症谱系这个大箩筐里面去了。
儿童期崩解症和前面讨论的“退化型”自闭症的“退化”相当不同:发病年龄跨度大,许多患者发病前会有短时期的强烈焦虑和恐惧感,甚至能够感觉到自己正在生病、正在失去语言和社交能力。虽然病因依旧扑朔迷离,但其症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自身免疫性脑炎等患者。此外,也有研究在这类患者身上找到与已知自闭症高危基因不同的基因突变。一种合理推测是,儿童期崩解症的病因有多种,但最终都导致大脑快速病变。
总而言之,椰菜君的理解是,谱系患者的“退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既不可急匆匆归罪于疫苗重金属甚至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线粒体,也不可慌忙拥抱形形色色的“生物疗法”,更不可一头扎进干预,务必谨慎对待,细心配合医生探求临床证据,寻找可能的病因,及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