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杜亚松博士对20名孤独症患儿进行适应能力测验,结果显示80%存在社会适应能力问题,一半患儿社会适应能力为中重度异常。针对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大量的研究者为寻找孤独症的原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无法揭开孤独症发病的神秘面纱。
杜亚松告诉记者,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都有强迫的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这种“冰箱父母”的理论认为,孤独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致使他们逃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目前,某幼儿园运用融入式教育方式结合情感训练,唤醒了孤独症孩子们沉睡的心灵。这家幼儿园的园长告诉记者,孤独症的患儿进入幼儿园后,对老师的要求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针对这些孩子的特殊行为和教育需要,以及每个孩子的症状,进行不同的早期训练,在训练中教会患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让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一起活动,使之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群体交往能力。
孤独症患儿的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 孤独症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对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则不再理人。
●语言发育障碍 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默默不语;一部分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比别人少。
●兴趣 范围狭窄、行为刻板要求环境固定不变、拒绝变化;坚持每次都以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要一种类型的玩具,看固定时间的电视节目。
●独特的兴趣 对象对一般儿童不喜欢的玩具或物品非常感兴趣。一些孤独症患儿还会表现出刻板、古怪的行为,或是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光滑的书刊封面、质地滑软的衣料、柔软的皮毛制品等;有时喜欢闻某一物体,如一名患儿总是喜欢闻他父母的手提包,每当父母回到家后,这名患儿的第一件事便是接过父母的包反复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