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内容缺乏有机联系,是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问题之一。
当前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安置以培智学校为主,辅以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康复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能够为孩子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且在一定程度上按计划进行教育与康复训练。然而,无论从学科教学还是康复训练,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总体有进步,但效果不显著。这也反映出当前孤独症教育康复仍处于探索阶段,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实施的有效性,除了受到师资、资源等方面影响外,康复教育内容有机联系的缺乏同样也会对有效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集中在语言与言语训练、沟通技能、认知训练、感觉统合、情绪控制、问题行为干预和动作技能领域等方面,从课程类别上基本涵盖了患儿常见的问题,但学科教学和康复训练之间的课程比例则有着较大的差别,康复训练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同时并不能涵盖所有患儿。
其次,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集体教学之间应该存在内容上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对某位孤独症儿童而言,个别化教育的内容应该有助于其跟上集体教学的步调,理解集体教学的内容。但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在不同教育康复形式的内容设置上更多的以割裂的形式存在,内容的连贯性、层级强化性欠佳。
最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从个体角度来看,对他们生理的要求是非常广泛的,如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生活语文学科与言语、语言以及认知康复的联系是紧密的。而在当前特殊教育学校中,单一的学科教学并没有与康复训练形成领域内纵向的关联性。
以上就是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问题:康复内容缺乏有机联系,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为您分享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