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后,多数家长会感到不知所措,有些甚至会直接陷入痛苦中而无法自拔,而有些家长,虽然经人介绍找到了自闭症康复机构,但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和课程时,又感到一阵头大……孩子得了自闭症到底应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让干预更有效?阅读下面内容,帮您排忧解难。
1.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自闭症孩子比较喜欢固定且指示清楚的生活环境,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很多专业康复机构会设置这样的环境或空间,空间里,事物的摆放错落有致,标记清晰,醒目的指示名牌会告诉孩子这里是哪,在这里能做什么,如何做等等,因为视觉是自闭症孩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通过视觉元素可以有效且准确地传递信息,为孩子学习和生活提供及时且必要的辅助。如果有条件,建议家长朋友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营造他们喜欢的生活环境。
2.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根据自闭症孩子的个体特征制定训练计划,这是干预训练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孩子的康复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计划正式确定前一般会经历一个调整阶段,且随着对孩子了解的深入逐步完善调整,然后针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重新制定一次,且制定后固定不变动,也不宜变动,因为变动往往会影响孩子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甚至会为患儿带来种种不适。
3.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并善于运用指令
有效的沟通才能确保训练的正常进行,清晰准确的沟通能够让自闭症患儿更好地配合训练,家长或者老师应该根据自闭症儿童不同的特性采用适合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确保信息传达顺畅和准确。专业来讲,与自闭症孩子沟通需要使用描述和指令,因为自闭症儿童理解能力有较大限制,他们无法理解抽象概念或比喻、面部表情和手势等,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语言直接描述和下达指令,并预留足够的理解和反应时间。
4.加强社交,提升综合能力
大多数自闭症孩子对父母和老师并不抵触,但对陌生人和外界的陌生环境却表现得不同,所以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加强孩子的社交能力,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尽可能地为其营造互动环境,鼓励他们参与互动,使逐渐向真实社交场景转变。在社会交往中孩子能够受到环境的正向影响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基础能力,这是通过培训而无法实现的。
5.避免感官刺激,善于运用正向刺激
多数自闭症孩子的感官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影响情绪,而这些外物在普通人眼里都是比较平常的事物,如灯光、开门声等等。因此,这就需要孩子的父母或老师在平时对孩子多加留意,发现刺激源,并及时修正。也正因为孩子对一些事物比较敏感,所以也可以利用这些事物进行正向刺激,如糖果、零食、玩具等等。
最后要说的是,针对自闭症患儿的干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父母和老师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耐性。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才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