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两个小场景:
一个原本吵吵闹闹的课堂,在老师出现后变得格外的安静,原本喜欢恶作剧的同学也变成了乖乖孩子。
一个孩子摔倒在地,没有哭且自己爬了起来,但当他突然看见妈妈,就重新摆出摔倒的姿势,放声大哭。如果你认为这种“两面派"的做法是属于儿童的“专属特利"那你就错了,因为我们成年人也同样如此。比如在情绪低落时,成人总会选择躲在角落无人的地方偷偷崩溃。所以,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不自觉地充当“两面派"的角色,甚至包括自闭症患者。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两面派”?“两面派”是否会影响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发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自闭症的“两面派”。
儿童的“两面派"从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可分为两类:过程型“两面派”——展现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习惯型"两面派"——这部分孩子尝到甜头就理所当然地选择“两面派”行为。
两者有表现上的相同之处人前人后不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本质不同,且两者之间可以随着客观、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相对而言,过程型"两面派”向习惯型"两面派”转化容易,但却是负面的;习惯型"两面派”向过程型“两面派"转化困难,却是正面的。所以如果没有正视二者的共性与区别,对孩子“两面派”处理简单化,非但会错失教育的机会,更会促成更隐蔽,危害更大的“两面派”行为。
儿童“两面派”的行为如果没能及时矫正,且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么将会给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忧郁、焦虑、暴躁、自卑、多疑等,也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
由于儿童生活在不同的场所,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所行为的习惯也会变得不同,比如以学校和家庭为例,儿童在幼儿园中处于群体氛围中,和其他儿童相比,他可能缺乏竞争力的资本,比如长得不可爱,没有才艺,也爱哭等等。在这些前提下,儿童可能会为了获取老师的欢喜而表现出听话,也可能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攻击他人。在这样一种群体环境中,他为了保护自己,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形成了某一种交往习惯,这种行为可能是被教师认可的、鼓励的,也可能是被老师所排斥的。
儿童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老师和同伴的目光的监视之下。为了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儿童往往努力使自己的行动合乎幼儿园的规范。但是在家庭中,他的交往行为又是另一种方式,因为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儿童所拥有的竞争资本是不一样的,他不需要长相可爱,不需要聪明绝伦,先天的血缘关系就能使他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儿童生活于其中,心理上很放松,没有各种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与控制,因此展现的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不加修饰的一面。
那么总结一下:在不同的环境中,儿童会处于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社会地位,拥有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才会表现出不一致的交往行为。
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将星孩看做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不必搞特殊,也不必“众星捧月”般照顾。家长要以一个自然的的心态来对待孩子说的话,可能孩子就会严重自然的方向去走。
在教育问题上,星孩犯了错也必须接受惩罚,让孩子明白,爱并不是底线和原则的。长期坚持下去,孩子无理取闹等一些坏习惯就会改变。
家长可以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校里孩子的另一面是怎样的,如果存在两面派行为,又到底是中间哪里出现了问题,这样也能够帮助家长做出正确的教育方式。
儿童中的"两面派”行为完全是儿童社会适应的结果,它不仅仅是教育和儿童自身心理发展的必然。对待儿童的这种行为,我们不能说这是儿童的人格出现了问题,更不能随意地将儿童的此种行为和其道德发展联系在一起,因为儿童毕竟是儿童,有着他们发展的不成熟性和极大的可塑性。我们能做的就是及时纠正儿童的这种行为。